利比亚的动荡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局势失控后,国际原油价格也攀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21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暴涨至108.70美元每桶。

而更为糟糕的是,利比亚内战一触即发的境况下,中国油气公司在利比亚的项目基地正面临着战火前的暴乱。

一名了解当地局势的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利比亚当地时间2月21日下午至晚上十时左右,中石油长城钻井公司位于利比亚米苏拉塔的项目基地遭到袭击,基地车辆和员工个人财物被抢走,损失上千万元。

本报记者就此致电中石油新闻办,但截至发稿,对方的电话依旧无人接听。

除此以外,本报记者还了解到,包括中铁、中交集团等多个中资企业项目部都遭到了利比亚暴徒的袭击,基地设备被抢,部分员工受伤。

22日下午,外交部举行记者会,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当前利比亚局势和在利比亚的中方人员及中资机构安全状况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时表示,针对中资公司项目营地在利比亚遭到暴徒袭击,致使一些人员受伤的事件,中方已向利方提出紧急交涉,要求其尽快调查袭击事件,严惩肇事者,切实保护我在利人员和机构安全。

目前,中国驻利比亚使馆已经与所有在利中资机构建立联系机制,及时通报安全形势,提醒其加强自身安全防范,并且做好实施应急方案的准备。

中资油气项目受冲击

“中国油气公司在利比亚,甚至在整个非洲的项目大多都是基于双边政治关系之上的,这种没有以法律形式保障的油气开发协议很容易受政治动荡的影响,政府换届,或者国内政局动荡都有可能给项目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风险很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崔守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而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拥有非洲最大的石油储量,约占据世界总量的3.3%。尤其是BP、壳牌等国际石油巨头已经将全球主要产油区瓜分殆尽时,中国油企全面开拓非洲的步伐也随即加快了节奏。

“像加拿大、南美这些政局稳定,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中国石油公司很难进去,相比之下,中国油企只能在政局不稳定的地区寻求项目合作。”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自2005年,中石油集团下属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与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首度合作开始,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油气项目则都遭到了不同阻力。

“利比亚的油田开发主要还是受当地政府的干预比较多,错综复杂的政治因素是阻碍投资的主要原因。”中石油海外事业部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说。

据上述人士介绍,早在2009年,中石油就计划收购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然后,在收购计划曝光后,利比亚官员则宣称,利比亚有权向Verenex购回有关资产。由于Verenex公司的主要油气资产都位于利比亚,利比亚政府有权否决在利比亚运营资产的所有权变更交易。

“相比之下,现在中石油在利比亚的投资都是些小项目,我们也会考虑风险。”上述人士说。

不仅如此,中海油、中石化在非洲的收购项目也一度面临利比亚的强力阻挠。

2009年,中石化联手中海油欲收购安哥拉旗下一油田区块20%权益,而在利比亚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安哥拉国有石油公司以行使优先购买权为由,迫使该项目流产。

“从政治角度来说,它肯定更愿意把油田卖给欧洲国家,进行利益交换,而且非洲很多油田本身就是被英美一些石油公司控制的。”崔守军说。

海外竞购风险几何?

中国油企海外并购的步伐正逐渐加快,从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折戟,到中石油公布“十二五”海外收购蓝图,中国油企的海外收购浪潮才刚刚开始。

“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收购业务要权衡考虑的风险很多,包括政治风险、战略风险、运营风险等等,这些风险无法规避,只能尽可能地将其降到最小。”林伯强说。

在此之前,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在博鳌论坛上指出,收购的目的在于增值,而不是为了盲目地扩大规模。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即使价格再低,也不会去捡这个便宜。相比“价格”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收购原则是考虑收购企业是否能与企业自身的发展产生协同效应,是否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吻合。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事实是,半数以上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都已失败告终。

“我们还是要强调中国石油公司全面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其中包括那些成熟的油气生产区域——南美、北美和欧盟。虽然这些区域都是那些发达国的老牌石油公司,像欧盟除北海外本身已无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开发,但中国公司总能找到自己可以涉足的市场。” 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抗教授指出。

在降低海外收购风险的方式上,林伯强则表示,可以更多地与国际石油巨头展开合作,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实现稳健的战略布局。

“项目的参与者多了,风险承担者也就多了,而且几大石油公司一起参与的项目在政治谈判中的筹码也就更有分量。”林伯强说。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