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海运业依然迷雾重重,而国内港口的抱团涨价无疑增加了班轮公司的经营压力。据了解,自2011年1月1日起,国内各大港口以装卸费的名义调高了收费标准,涨幅在10%~15%之间。《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悉,为此,国内两大龙头企业中远与中海上书交通部海运司,“状告”国内港口集体涨价。

    更让国内航运公司倍感压力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班轮公司马士基集团2月21日宣布,将订造10艘有史以来最大的18000T(TEU,标准集装箱)集装箱船。唯恐运力过剩的航运市场,突然显得草木皆兵。

    一面是国内港口的抱团涨价,一面是同行大佬的运力扩张,中国班轮公司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

    被“传导”的涨价

    集装箱市场经过了一轮春节前的出货高峰,此时显得有点冷清。按照惯例,下一轮市场行情将在4月份以后出现。

    但班轮公司并没有因为淡季而乐得从容。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港口的联手涨价,中远与中海两大巨头分别上书交通部海运司。据悉,自2011年1月1日起国内各大港口以装卸费的名义调高了收费标准,涨幅在10%~15%之间。

    “港口与班轮公司生来就是天然的敌人。”业内知名专家吴明华告诉记者,早在2010年第三季度,各大港口就进行了涨价的调研,并得到了港口协会的认可。以上海港为例,相比2010年港口费用的涨幅达到了15%。

    “这让我们一下子担负了很大的压力。”中外运集装箱运输的高层告诉记者,集装箱市场是价格大起大落的行业,有时盈利与亏损只在一线之间。此刻港口成本的骤然上涨,让班轮公司有些乱了阵脚。

    但他坦言,班轮公司必然会想办法将上涨的成本转嫁给货主。

    “以油价为例,目前原油价格节节走高,班轮公司就立刻提高了EBS(紧急燃油附加费),从每箱600人民币提升到900元。”上述高层分析,上涨的港口成本也会被班轮公司以附加费的形式转嫁给下游的货主。

    这背后反映了班轮公司步步为营的心理 2009年行业低谷让全球的班轮公司亏损了150亿美元,在欧美经济尚不明朗的今天,班轮公司对于后市显得极其谨慎。

    “巨无霸”逆市而动

    市场动向不明,但有企业依然剑走偏锋。

    2月21日,马士基与韩国大宇造船海洋株式会社(DSME)签署了10艘称之为18000T集装箱船的购买协议,并且马士基宣布,保留追加另外20艘船舶订单的权利。

    马士基披露,每艘“巨无霸”船的价格在1.9亿美元。此次马士基订购的船舶不但打破了世界上目前最大的集装箱船(15000T)纪录,也创造了史上最大金额的船舶订单。

    “市场的最后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业内人士如此评论马士基的疯狂举动。

    一直以来,运力过剩和欧美经济不明朗,是笼罩在航运市场上的两块乌云。马士基的大手笔,再次引发了市场关于运力供大于求的担忧。

    马士基似乎对此早有准备。“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亚欧航线的市场增速将达到8%~10%。”马士基航运公司华南区副总裁盖硕仁认为,市场将会充分消化掉这些“巨无霸”。他强调,这些船舶并非同时下水,而是在2013~2015年分批交付。

    在吴明华看来,马士基的举动并不出人意料。“目前造船业还没有彻底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船舶造价较低。再考虑到船舶有两年的交付周期,2013年恰好是市场比较乐观的年份。”

    不仅仅是马士基,一向以保守著称的台湾长荣公司也开始抛洒订单。2010年中长荣与韩国三星重工签约建造十艘8000T集装箱船,并高调宣布启动“百艘大造船”的计划。

    但马士基与长荣就像是绳索上的两端 马士基青睐于上万标箱的“巨无霸”,长荣则坚持7000标箱的船舶最经济。

    “对于大型集装箱船舶而言,很容易凸显规模效应,它的单箱运营成本最低。但它不同于七八千标箱的船舶,需要面临着很大的揽货压力,对公司的市场管理能力是个考验。”中信建投行业分析师李磊告诉记者。

    海运公司两极分化

    业内的担心在于,马士基追逐大船的举动,会让其他竞争对手效仿,从而将刚从谷底爬出的航运业重新拖入运力过剩的恐慌中。

    不过李磊认为,巨无霸的船舶需要班轮公司有航线资源、品牌规模、客户相匹配,这等于为效仿者设置了一道天然的门槛。

    事实上,中国远洋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良曾经告诉记者,中远订购的13000T集装箱船已经为其带来压力。“因为巨无霸船对港口装卸能力、船公司的揽货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目前只有长江三角洲能支撑大船。”

    根据法国公司Alphaliner统计,2011年将有76艘运力超过7500箱的新建超大型集装箱船进入市场,以交付的大船运力计算,足以开辟约10条欧美航线。

    航运市场的后市到底如何?

    “2011年业内预测增幅基本在8%~10%,集装箱海运量将超过1.5亿TEU。”中国远洋控股有限公司的人士表示,预计2011年市场货量的增长有可能出现小波动,但总体不改稳步上升势头。

    马士基航运公司北亚区首席执行官施敏夫则告诉记者,一般而言,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速度是GDP的2~3倍。“对于未来五年来说,我个人认为最大的风险不是运力过剩,而是来自于市场需求。”不过他认为庆幸的是,即使欧美经济不会持续发展,中东、亚洲等新兴市场也会迅速崛起。


    但不同的声音亦存在于这个市场。“海运业运力过剩已经开始出现。”吴明华告诉记者,以航运市场另一大业务干散货为例,因为大公司将多余的运力向我国内地沿海转移,目前内贸航线已经出现了过剩,运价低迷、库存增加。集装箱市场是否会重蹈干散货的覆辙?

    “与干散货市场不同,集装箱市场的运力集中在少数几家班轮公司手中。这种寡头垄断的市场,容易在彼此间达成默契。”上述中外运集运的高层告诉记者,在过去的2009年谷底时各家班轮公司统一封存运力,维持住了市场脆弱的供需关系。相信如果市场走低,类似的一幕会再次上演。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