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一词看来很快就要有新的含义。日前,在香港的一个行业讨论会上,来自船公司的一名高管就为与会者描述了一些即将在中国发生的令人鼓舞的改变,其中心思想便是中国经济将从出口驱动向国内消费转型。

但该高管随后指出国内消费也许并不能完全代替出口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中国出口转变的新观点。“当前,产品在中国制造,但并非完全在那里生产,产品在其他地方完成设计和融资,然后在中国制造并由中国出口。当中国企业能自己设计、开发并制造新产品的时候,中国就将步入下一个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这些产品将有很大的需求,业务重心放在中国和亚洲区内市场的船公司将从中获益。”

我们已听到过不少有关中国廉价商品走向终结和制造业跨国公司搬离中国迁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亚洲其他国家甚至重返美国的故事。中国商品正变得越来越不廉价。

毕马威的一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未来”的调查显示,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最低工资稳步上涨,现在已经超过了亚洲不少国家。2005年,中国的最低工资是59美元/月,2011年已上升到160美元/月。而孟加拉国、越南和印尼2011年的月最低工资水平分别为50美元、76美元和155美元。此外,一些企业甚至已将生产线重新迁回美国,而这股趋势才刚刚开始。比如说谷歌,这家互联网巨头已决定将其Nexus 7平板放在美国生产。

与劳动力成本上升相比,制造业回流似乎与自动化技术进步的关系更大。

美国杜克大学企业家和商业化研究中心主任Vivek Wadhwa说:“加速(回流)趋势的因素并非像人们想的那样是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或人民币升值。中国面临的真正威胁来自科技,科技进步很快将‘掏空’中国的制造业,就像它们过去二十年曾对美国制造业做的那样。”

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以及可以大大简化复杂商品生产的三维打印等新科技将允许企业在美国能够更便宜地生产产品。也许这并不意味企业会雇佣更多的美国工人,但却可以降低企业成本,这源于中国在创新上进展缓慢,不过,这一定只是时间问题。毕马威的调查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日子到头了。”中国的出口几乎相当于所有亚洲新兴国家的总和。2011年,中国出口额为1.9万亿美元,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加起来也不过2万亿美元。“可进一步印证这点的是,中国某些港口的吞吐量比一些国家所有港口的吞吐量还高,比如印度和越南。”

一个更有可能的结果是美国、欧洲和中国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将变得更本地化,以削减运输成本。原材料将就近取材,供应链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非通常被看做是拥有“就近取材”巨大潜力的地点。亚洲区内航线的繁荣也得益于“就近取材”,元件的最初组装在比中国更便宜的市场完成,然后组装的元件被运往中国完成成品出口前的最后组装。但如果学者的话真的灵验,一家欧洲汽车生产商未来将在本国生产、销售、出口,原材料可能不得不从很远的地方取用,但会离制造中心很近。随着这股趋势形成,航运需求将减少。如果近期的经验有什么指导作用,在向自动化的过渡中,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比欧美公司差。

榜样已经在那里。苹果的制造商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大陆最大雇主之一的台湾鸿海首席执行官去年8月表示,2013年年底前,鸿海将上线100万个机器人代替其在大陆工厂的员工。

创新会来的。我们尚未看到一个纯粹的“中国制造”时代,高科技的商品从想法成型、设计到生产直至最后的出口销售都由中国本地企业完成,而非那些跨国公司。

中国会有属于自己的苹果、谷歌、索尼、尼桑和三星。虽然建立在“廉价中国”基础上的出口繁荣将离我们而去,但纯粹“中国制造”的出口才刚刚开始崛起。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