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其中,鼓励类项目中增加“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和“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设备制造”两项内容。这则消息引爆无数制造商的眼球。

海上风电相关业务似乎进入到一个加速期。一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各大船企面临接单难、利润低等问题,为突破困境,多家船企调转船头,瞄准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海洋工程船、特种船,抢抓发展先机。作为海上风电工程关键核心的海上风电设施运输和安装领域,已成为中国多家船企看中的“蛋糕”,然而在这一市场尚不稳定时期,一拥而入或将引发“集体自杀。

多家船企掉头涌入

海上风电的发展,对船企来说,不啻于一个福音——风电安装船有助于降低海上风电开发成本,作为专用安装维护设备核心的风电安装船的建造将是降低海上风电开发成本的必经之路。转型制造风电安装船,船企又多了一条生路。目前,在这一领域进行研发和制造的中国船企主要有中船重工、振华重工、蛟龙重工、武桥重工和道达海洋重工等。

蛟龙重工是较早在这一领域进行研发的船企。2008年,蛟龙重工和希能电投合资组建专门研发和制造海上风电运输与安装设备的希能重工。2009年12月8日,蛟龙重工与希能电投共同宣布中国首个自主设计制造的可自航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希能海洋906”号开工。

中国著名工程船生产企业振华重工也出手不凡,于2010年7月,在南通开工建造中国第一艘800吨级风电安装船——“龙源振华1”号,该船专为中国东部沿海潮间带海上风电场建设量身定做,具有座底功能,最小吃水仅1.8米,大大提高了在潮间带作业的效率。

2011年7月,由道达海洋重工集团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世界首创7000吨海上风电机组一步式安装船也正式开工建设。

去年底,由靖江南洋船舶公司与武桥重工合作风电安装船“华尔辰”号交付。该船采用双体船设计,是中国最大的集风塔打桩、风电设备安装于一体的海上风电设备工程安装施工船舶。该船除了能进行风电安装外,还可以进行风机桩基的打桩作业、风机整体运输等功能,实现海上风电施工一体化作业。

与此同时,一些从事风电安装船设计的相关船企也纷纷进入。中船集团708所自主研发设计中国首艘自升式海上风电安装船“海洋38”号;上海佳豪也在加快风电安装船设计。

船企和船舶相关设计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基于这样的判断:“海上风电安装船市场的爆发是早晚的事,而在散货船等传统船型订单大幅萎缩的当下,海上风电安装船订单的补充能为船企尽快转型提供一条便捷的出路。”

除此以外,风机组件制造也成船企进军海上风电的选择之一。2010年2月,中船重工(重庆)海装风电设备公司宣布拟投资50亿元用于海上风电设备研制,提出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机。其生产的中国首批两台5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已实现并网发电,风电产业对中船重工集团的带动效应超过60亿元。

厦船重工也是涉入风电组件制造的企业之一。2009年,其与丹麦维斯塔斯签订风机塔筒制造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厦船重工引进一条风机塔筒专业生产线项目,年产能为250套风机塔筒,年产值3亿元,产品除用于配套本省及东南沿海风电场外,还将用于出口。

宏伟蓝图VS风电不畅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到,到2015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底,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按5兆瓦单机容量计算,到2020年,中国至少需要6000台风机,平均每年至少要安装600台以上,如果按每艘风电安装船每年完成60台安装能力计算,至少需要10艘风电安装船。按照中国目前海上风电每千瓦2万元的投资额度,预计2012—2020年风电安装船的市场容量为400亿元。考虑到按欧洲海上风电的规划,预计到2020年,欧洲地区需要海上风电安装船约25艘。另按目前风电整机产品价格估算,到2020年,中国海上风电设备投资额将达1100亿元。在政府描绘的海上风电宏伟蓝图面前,海上风电这块扑鼻诱人的“蛋糕”瞬间点燃了沿海城市投资海上风电的热情。《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指出,上海、江苏、山东、河北、浙江、广东等省市海上风电规划已经完成;辽宁大连、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海上风电规划正在完善和制定。

在国家能源局最近召开的海上风电发展座谈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琪认为,海上风电是未来风电发展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受目前价格政策不明确、海域使用协调难度大、技术研发和施工体系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缓慢。

南方一家媒体的调研报道中更是提及:“海上风电等特许权项目,虽然备受各方追捧,但至今仍静悄悄。”调查指出,2010年1月,国家发布《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启动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申报。盐城由于滩涂面积大,海域面积广,风能资源优秀,使得首批4个项目全部落户盐城。当时业内人士称“盐城将会是中国海上最大的风电场。”而如今位于江苏盐城的江苏华锐风电产业园区用“冷落”二字来形容都嫌过于奢侈。园区内处于工作状态的唯有华锐风电一期工程门口的保安,“还有二十多个人在上班”。其二期项目的厂房里一片沉寂,室外堆放的建材部分已经生锈。而此前,华锐风电在招股书中表示,盐城风电基地项目(二期)达产后,盐城基地将形成3~5兆瓦大型海上、陆地及潮间带风电机组60万千瓦总装试验能力。

海上风电首轮特许招标项目的尴尬境遇,也进一步导致二轮招标遥遥无期,一推再推。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对外界透露,“没有时间表”。2010年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后,中标价在0.62元/千瓦时至0.74元/千瓦时之间,已经达到主管部门的心理预期。业内人士预期,如果再以招标形式确定电价,将进一步压低报价,不利于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另据中国风能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38.96万千瓦。“十二五”已经过半,这与2015年500万千瓦的目标相差甚远。

慎防“集体自杀”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认为,海上风电行业巨大的市场容量将会在未来的某段时间内得到有效释放。不过,当前海上风电行业仍处于概念炒作阶段,各项工作尚未起到实质性作用,大肆宣扬近千亿市场容量并不合时宜。

业内人士对海上风电的发展也多持相同观点。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指出:“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海上风电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亦不例外。”中国三峡新能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玉国也表示:“海上风电发展是个综合性问题,涉及体制、政策、技术等多个层面,尚需时日。”

面对这块尚未成型的“蛋糕”,逐利的船企却是一往直前。在风电机方面,除船企外,维斯塔斯、歌美飒等跨国公司也竞相将视野转向海上风电,而在中国如华锐风电、金风科技、明阳风电等风机龙头企业也不约而同地开始将目光转向大型、大功率海上风机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据不完全统计,到2011年为止中国约有20家企业宣布研制多兆瓦级大功率风电机组的计划,功率范围多集中在3~6兆瓦。

随着造船的、修车的、装空调的……各种社会资本奋不顾身地跳入风电设备领域,这一领域的产能急剧膨胀,价格战打得如火如荼,风机制造业的利润率跟着大幅下滑。在19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中,风电设备的产能过剩率排在第一,达到59%。

“现在船企转型,多家船企纷纷涌入海工领域,加上海上风电项目受阻,风电运输船制造也要防止一哄而上。任何行业都要慎防产能过剩,盲目转型的船企也许会将自己拉入另一个窘境中。”一业内人士指出。

业内的乐观人士则表示,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对船企来说,追利要趁早,只要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协同分工,就可以避免恶性竞争。如出口海上风电安装船建造难度系数大、附加值高,内销海上风电安装船建造相对容易但是利润低。骨干船企可以在依托海工以及特种船相关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做好基础研究和设计研发工作,做好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和应对国际公约挑战的准备,提升国际竞争力,抢占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小型船企则应将重心放在国内市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