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实际开始大力推进是在 1992年之后,并曾在2005年5月和2006 年6月执行过两次煤电联动,但之后由于电煤价格进入上涨通道,结合通胀、配套政策等方面的考虑始终未再度开启过。

去年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为电煤市场化改革打开窗口。国家发改委于去年12月21日出台关于解除发电用煤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通知,决定从2013年1月1日起,解除对电煤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随后,12月25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指导意见。至此,国家在全方位推进电煤价格市场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改革对电煤双方的影响

减少中间环节成本及价格歧视,电煤企业有望双赢。在去年之前,由于电煤供需关系紧张,运输成本、中间环节交易成本非常高,带来煤价非理性上涨,电力企业苦不堪言,而煤炭企业也没有获得所谓的“暴利”。改革后,一方面,煤炭定价市场化对行业发展长期利好,企业可以在周期向上的过程中分享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虽然重点合同煤价小幅上涨,但是对电力企业来说,中间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和市场煤价下跌,完全能够抵消这部分成本增加。此外,并轨后有利于消除市场歧视,使得电力企业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因此,不仅煤炭企业直接受益,电力企业也是受益者,电煤两个行业有望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深化煤电联动机制,保障资源合理分配。煤电联动最早于2004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中提出。通过与本次指导意见中煤电联动机制对比可以看出:联动周期由6个月延长至1年;电力企业消纳煤价波动从30%减少至10%。对电力企业是一大利好。

煤电联动意味着以市场配置资源,价格扭曲的现象将得到根本修复,在整个供销链条中,利益将从消费者身上向上游资源以及中游加工电厂转移。

增强电力企业采购灵活性,盈利能力正常化。近年来,国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进口煤竞争力逐步增强,电力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进口煤。在电煤价格双轨制的背景下,重点合同煤不但对煤炭企业形成一定的约束,同时也不利于电力企业采购的灵活性。而随着电煤价格的并轨,电力企业采购的灵活性显著增加,近期进口煤比重逐步上升印证了这一结果。随着煤炭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市场机制将充分发挥作用,电力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正常化。

改革对煤价的影响

当前的煤炭整体供需形势较为宽松。今年中国计划新增煤炭产能9亿吨,总体估算,全年煤炭产能可达46.3亿吨,将大幅超过需求(全年需求预计41.2亿吨),同时进口煤对供应形成了有效补充。因此,今年煤炭价格整体有望延续下行走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电力企业不断通过控股、收购等方式逐步向煤炭产业进军,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截至2011年年底,五大电力集团控股的煤矿企业合计煤炭产量2.26亿吨,其中国电集团掌控150亿吨的煤炭资源量,而华能、中电投、华电、大唐集团的煤炭产能也均在千万吨以上,未来将不断向亿吨产能领域进军。五大电力集团的平均煤炭自给率达到25%左右,并且增长趋势还在扩大,电力企业的综合实力在进一步提升。

在国家对“十二五”期间严防经济发展过热的大环境下,一方面,整体煤炭供需宽松;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自有或控股煤炭产能增长,煤炭自给率不断提高。总体上,电煤价格并轨后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煤炭定价更加市场化。从今年部分煤炭企业电煤谈判情况来看,今年电煤合同价格较去年有所上涨,但总体涨幅不大。考虑到煤炭企业未来新增产能释放,加之进口煤的补充效应,预计今年煤炭平均价格同比将有一定降幅,总体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

改革对煤运市场的影响

进口替代效应利好远洋煤运市场

取消双轨制后,中国煤炭交易没有了“政府定价”,完全进入市场化操作,价格成为电力企业选择的重要标准。随着今后煤炭需求的增长及进口煤价的进一步下探,越来越多的电力企业将选择进口煤来替代国产煤,进口煤比重将不断提高,利好远洋煤炭运输市场。

McCloskey估计,至2020年中国火力发电的装机容量将以每年4000万~4500万千瓦的速度增长,煤炭中长期需求保持温和增长。此外,中国利用煤炭的新型行业也在不断出现,比如化工行业、煤改油(气)行业等,这对今后煤炭需求上升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近年来,国际经济不景气,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同时,随着国际新能源革命的进展,尤其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页岩气为代表的能源革命,更多国家的煤炭将进入亚洲,预计国际煤炭价格未来总体将呈现下降态势。另一方面,长期来看,国内煤炭成本持续上升。总体来说,进口煤价格持续下跌,国内煤炭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价差扩大,有利于进口增长。

中国煤炭“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煤炭进口,而此次电煤双轨制的取消,将更加有利于煤炭进口。去年进口煤炭2.8亿吨左右,预计今年将突破3亿吨大关。国内外煤炭价差将直接影响进口煤总量,根据历史数据测算,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价差扩大时进口量增加,反之亦然(根据历史数据,价差超过30元/吨,进口量保持增长势头)。

沿海煤运将受到冲击

一方面,受进口替代效应影响,国产煤需求比例逐步减小;另一方面,随着铁路运力增长,铁路运输瓶颈逐步消失,沿海运输份额或将缩小。中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新疆和山东等地,然而,中国的煤炭消耗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这就决定了中国煤炭运输呈“西煤东运”、“南煤北运”格局。内陆省份开采出的煤炭资源,通过铁路或长江送往东部省份;北部省份煤炭通过铁路或经沿海运往东南沿海。由于成本等方面原因,长期以来,煤炭运输都是以铁路运输为主,水路运输为辅,铁路与港口运输存在着竞争关系。电煤市场化改革后,要求交通运输部依据煤炭供需双方签订的合同和运输能力,合理配置运力并保持相对稳定,对大中型煤电企业签订的中长期电煤合同适当优先保障运输。“十二五”期间,张唐线、内蒙到华中新线等各煤运通道建成后,运输将变得畅通。对港口来讲,北方铁路煤炭发运能力的提高,意味着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或将缩减,沿海煤炭运输受到冲击。

沿海煤运长协定价模式地位削弱

改革出台后,定量不定价有望成为煤炭供应的重要方式,现货采购有望适度增加。截至1月20日,2013年全国合同煤签订量18.7亿吨,但只有6600万吨的合同煤明确签订了购销协议价格,多数电煤合同没有约定价格,中长协合同很少。没有价格的合同仅仅是一个参考,没有实质内容,无法对价格构成约束。预计越来越多的煤企将采取这一策略,即倾向只协议限制购买的数量,而不会就价格定协议,会跟随市场价格。这与当年铁矿石定价机制的转变较为相似,定量不定价。借鉴铁矿石市场的经验,伴随着重点合同煤的取消,下游电力企业的采购也将变得更加灵活,上游的煤炭企业也将适时控制现货的供给比例以增加收益,因此这势必会增加沿海运输的现货化程度。与此同时,沿海运力不断增长,运价近年来持续走低,租家更倾向于现货市场订船,沿海运输长协模式地位逐步削弱。

尽管基于当前情况判断定量不定价的长协合同仍为市场主流,但随着重点合同煤的取消,在煤炭价格出现波动时,上游煤炭企业与下游电力企业对现货供给及采购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将使沿海煤炭运输市场短期内波动性加强。长期来看,煤炭产能集中释放,而电力需求偏弱,进口煤增加,市场煤炭价格逐步平稳。而受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增速低、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等因素影响,欧洲煤炭需求萎缩,而美国大力开发页岩气替代燃煤电厂发电,导致国际煤炭市场低迷,价格呈现持续下跌态势。国内煤炭价格市场化后,国内外价差进一步扩大,也使得国内电力企业及煤炭贸易商对于进口煤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得以加强。因此预计今年中国煤炭进口仍将保持高位。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