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6月份,那时候的唐山可谓是最风光的时候,以曹妃甸新区的开发为主要载体的城市转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个开发片区都有一张宏伟的蓝图,而一辆一辆进出新区的卡车,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时,与海风一起,真的让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诞生一个新唐山。这个唐山,与之前的“以煤立市”和“以钢强市”的逻辑不同,这次是要“以港兴市”。

  这是一个面朝大海的城市发展规划,无论是人口集聚、产业构建、港口建设、城市营销,目标都是向着国际化的新兴港城方向迈进。

  应该说,纵然是今天回过头来看,几年前,包括唐山在内的沿海很多城市,开始考虑向港口和海洋要新的城市发展转型空间,解决原来城市发展的资源局限,向一个更国际化的港口城市转变,在战略上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从当时的一系列规划来看,很多的规划还是经过慎重思考的,也很符合当时中国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政治要义。

  此外,在我们当时的采访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的挂职官员,这些人,都怀有理想,并在自己分管的领域学有专长,依托北京的身份,可以更方便的运作来很多的资源,以支持自己在曹妃甸开发中的实践。

  记得当时的一位唐山主政官员向我们表述说,那是一个属于唐山和曹妃甸的时刻,包括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时的唐山和曹妃甸,在媒体的报道中,总是和天津的滨海新区相提并论,而在两地的主政者看来,两个城市和两个新区,也确实是在进行一场城市崛起的竞赛。而且,在这个竞赛中,没有人会相信在这样一个区域范围内,市场资源会成就两个新兴的国际化港城,所以,谁要是跑慢了,不但意味着落后,更意味着不可能到达终点,在半途就可能倒下甚至是崩盘。

  对于这场竞赛的关注,三年来我们一直念念不忘。三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无法最终判断天津滨海新区真的可以成长为一个理想中的中国北方经济中心,但曹妃甸的困境让我们发现,这场竞赛算是告一段落了——曹妃甸困境已现,甚至不得不悲情离场。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与滨海新区的竞争是导致曹妃甸落败唯一的原因,也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将这些年来两地发展的模式和路径设计进行一定的梳理和比较,对我们认识什么导致了曹妃甸今天的困境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比如,同样是体量巨大的新区新城建设规划,在国家的战略支持方面,尤其是直接的国家项目布局上,曹妃甸与天津滨海新区显然无法同日而语,这使得曹妃甸的支柱产业无法短期内被构建出来;同样,包括港口、铁路、公路等在内的对新区开发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能力,曹妃甸是严重不足的,直到今天都没有实现与包括北京在内的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高效通行体系,更别说辐射三北地区了,而天津滨海新区不但通过快速轨道交通打通了与北京的对接,而且,通过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实施,使得经济关联区域一直拓展到三北地区;此外,受宏观调控和经济周期的影响,唐山的优势产业钢铁进入低谷期,这也使得这一地区的产业更无优势可言。

  另一个显著的声音是,随着河北的人事调整,唐山本轮城市转型的主导者离唐山而去,给曹妃甸的开发显然带来沉重打击,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人才流失。而且,尽管最后政府会为今天的困境买单,但又有谁将为今天的困境负责呢?

  当然,我们无意计较于曹妃甸一地的成败,而是,试图警示今天很多地方依然在大干快上的新区开发,也许战略方向是对的,但通往美好蓝图的道路是非常曲折的。其间要有充分的论证,以及对市场规则、产业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敬畏,甚至包括对流水官员政绩营造模式的反思。不然,我们下一期需要回答的问题将是,曹妃甸之后倒下的是哪一个新区?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