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舶――丹麦马士基航运旗下的“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号19日在上海洋山港举行首航仪式。这艘船舶的运力高达1.8万标箱,其相对较低的能耗水平和单位成本,将对陷入亏损的中国航运企业构成巨大挑战。

“马士基・迈克-凯尼・穆勒”是马士基20艘3E级集装箱船订单中的第一艘,长约400米,宽约60米,由韩国大宇造船建造。所谓3E级船舶,指的是规模经济、能源效率和环境改善。

据了解,马士基的这批3E级船舶将被投放到亚欧航线上,覆盖中国四个港口:上海、宁波、深圳和香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表示,能够迎接1.8万标箱型船舶的靠泊,将进一步巩固上海港作为世界一流港口的地位,同时对强化洋山深水港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纵观集装箱海运的发展史,大型化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从早期的2700标箱、5500标箱、8500标箱到13000标箱,再到如今的18000标箱。船舶运力越来越大,能耗水平和单位成本越来越低。有研究显示,马士基此次投放的3E级船舶,比亚欧线上的现役船舶碳排放平均水平低50%。

在船舶大型化的过程中,丹麦马士基一直扮演引领者的角色。2006年,以“艾玛・马士基”号下水为标志,马士基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打出1.5万标箱的E级大船这张牌,立刻引来其他航运巨头的效仿。时至今日,全球排名前20的航运公司几乎都拥有了1.3万标箱以上的大船。

2011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一直在低位徘徊,马士基却再次推出1.8万标箱的3E级船舶,目的非常明显:巩固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徐建华指出,随着马士基的这批大船下水,几乎所有的班轮公司都要重新考虑自己的业务计划,“1.8万标箱船舶将成为未来亚欧航线的入场券”。

面对马士基的强力竞争,中国航运公司如何应对?也许有人考虑跟进,但由于近年亏损严重,很可能“有心无力”。统计显示,2012年马士基航运盈利4.61亿美元,而国内第一大航运公司中国远洋却亏损95亿元人民币。“无力反击”的局面,可能会让两者的差距越拉越大。

但也有不甘落后者。今年5月,国内第二大航运公司――中国海运旗下的中海集运宣布,向韩国现代造船订购5艘1.84万标箱型的集装箱船,单船价格1.36亿美元。虽然中海的订船时间比马士基晚了近两年,但在此期间,新船价格下滑超过20%。中海集运表示,新船价格已基本触底,本次订船时机较好、风险较低。也许,较低的订船价格,将帮助中国航运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马士基的先发优势。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