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在北极航道最适合航行的时节,中国和韩国的两家船公司分别开启了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北极航运破冰之旅。无论是承载钢材从中国首航穿越北极东北航道驶往鹿特丹,抑或油轮从欧洲经北极东北航道抵达韩国,均不约而同地以“试航”对破冰之旅作了定位:积累极地与冰区航行经验,储备前沿船舶设计、建造、管理和操纵技术,历练极地航运人才。这不仅成了探索北极航运商业化之路的首选目标,同时表明,比“商业价值”预期更直接、更重要的是,必须应对北极复杂超常、严酷自然条件下的通航安全风险挑战,夯实做强极地通航安全的基础和能力。

安全风险之剑高悬

与已然熟知的全球现有经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或非洲好望角的跨洋航线相比,北极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缩短了亚欧、亚美航线的距离,没有拥塞,没有恐怖袭击、海盗等人为安全风险,但无可否认的是,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至今还未知的通航风险之剑依然高悬。

“北极的通航环境和条件是最严厉的”,一直致力于“北极风险管理”研究的DNV(挪威船级社)在2012年的报告中列举了北极通航与海上作业的八大风险,其一,极端低温环境对船舶和海上作业平台设备的抗寒强度产生重大影响;

其二,漂流的海冰和设备严重结冻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难以消失;其三,在对北极复杂、无常、多变的天气状况未真正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隐藏的不确定因素突发;其四,长时间的极夜黑暗或光、噪音和振动,易使船员和作业人群的心理情绪低落、抑郁;其五,易受伤害影响的环境以及认知不足需要加大风险防范的措施;其六,船舶和海上作业设备一旦漏油特别是极夜期间,不仅检测难度增加,同时,目前各国还不具备冰油回收技术;其七,船舶发生危险时的人员逃生、疏散和救援,在很长的距离、黑暗和海冰的条件下,目前单一的解决方案并不适合;其八,缺乏知识和技术的所有开采和航运活动都给北极的生态保护带来风险。

而另一大挑战的是,缺乏航区风暴、大风、海雾、海温、海冰、海流、海浪和潮汐等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虽然采取“强制引航”,但远远不同于其它海域航行,船舶通常的定位和导航受到高纬度和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船舶雷达、测深仪和磁罗经等导航设备仪器均难以辨认和识别。

亟需技术研发与国际合作

据了解,从东北航道所经的楚科奇海、德朗海峡、东西伯利亚海、新西伯利亚群岛北部、拉普捷夫海、Vilkitsky海峡、喀拉海、新地岛北部,到巴伦支海、挪威北角,目前有关航道水尺、助航标志、灯塔与吃水、结冰、冰厚等港口码头要素;以及通信联系、沿途补给、破冰船和应急救援、避难等,均处于未知或不完善状态。

作为北极八国之一的船级社机构,近年来,DNV为北极石油开采、航道安全以及北极航运船舶设计、建造等先后提供了技术和风险管理的支持。2008年,DNV成功开发了“冰载荷监测系统”,这一系统包括用于测试冰载荷对船体造成疲劳度的光纤传感器,以及用于测试船头冰厚度的电磁装置。通过实时监测冰载荷并显示于船舶操纵塔上,可以辨识关键风险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同时,采用冰层气象与卫星数据电子合成图,为优化航程方案提供参考。

应对和管控北极航运安全风险需要航海技术的突破,而针对未来北极海域的管理,包括风险管控、通航权和海事管辖权的法律法规,更在于国际多方合作,加快推进和完善。

据了解,北极理事会正在加紧研究和出台相应措施,支持和促进各国加大北极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航运和港口等方面的设施建设,为减少北极航行风险和处理紧急情况和事故打下基础。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对北极航运的评估建议,北极地区各国也已在2011年通过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北极航空和海上搜索和营救协定》中,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使各相关机构在通讯网络和救援行动期间设置的边界过境得到维护和加强。

不能忽略的安全绩效取向

“熟悉极地航线的操作,应当是北极航运的船长、船员克服的最大障碍”,据介绍,穿越北极航道的船舶和船员,首先应该关注航行东北航道水域的气候、水文气象、海况等多种因素,及时研究和掌握在高纬度海域导航定位、通信联络等系统,包括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自动识别系统、GMDSS等,同时,在熟知电子海图、东北航导航行指南和相关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对东北航道水域现有破冰船技术和操作特性、破冰引导下尾随船舶与破冰船配合方式,应该熟知和掌握。

在应对北极八大风险因素的对策中,DNV的报告指出,北极航运的船舶应选择合适的防抗冻钢材建造和加固,增强冰层的负载力。同时,对适合北极航运的船员进行挑选和专门培训;在航运中应缩小操作窗口或季节性操作,并在设定的封闭工作区域,避免引入额外的风险。除了船舶层面提升北极航道通航能力,岸基应及时为船舶提供航区冰情、水文气象、海况变化等信息,通过有效监控,指导帮助船舶驾驶人员在冰区航行中掌控北极航运安全风险。

在商业价值与安全风险两者的天平上,国际航运公会(ICS)对外关系部长西蒙·班尼特明确表示:“‘极地法规’应使风险与收益相称”,“假如北极港口和世界其它地区之间可以进行频繁并可靠的国际海运服务,或以满足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北极地区的天然资源进行开发,这将需要竞争力强且用度低廉的海事服务”,包括制定用于检测和恢复冰漏油事件的技术手段,实施逃生、疏散和救援的数个备选方案等等。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