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所海运高校在上海宣布成立海事司法鉴定中心。且不论海运高校的身份是否适宜从事司法鉴定服务与经营活动,就其公开资料显示的业务范围,包括船舶海损事故、船舶货损机损事故、船舶价值评估、船舶海事以及航运知识产权等,倒是折射出海事法律等航运服务短缺的软肋。

海事司法鉴定无疑是航运服务的要素之一,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致力提升软实力的短缺资源。近十年来,与中国晋身第一贸易大国、港口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船队规模跻身世界前列、造船订单吨位全球第一、普通船员数居世界第一等多项大指标形成巨大落差的是,航运服务等软实力明显不足,一直被业内外“诟病”。

此前由挪威三家研究机构以“航商集中度、航运金融、航运法律和保险、港口与航运技术”等四大国际航运服务标准,对全球12个港航业发达城市的评价报告显示,同为亚洲国际航运中心的新加坡跃居第一,而上海排名第七。

从航运经济学角度看,多个“第一”的领先指标足已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海运贸易和航运生产集中的目的地。但航运服务至今还是严重滞后的“洼地”。

过去数十年,中国港口的基础设施、船队运力等硬件建设十分迅猛,原因在于大量的土地、岸线、政府担保性融资和市场准入等资源掌控在政府手里。同样,政府利用这些资源的干预能力,为港航业提供一些航运服务要素,诸如船舶买卖、航运交易、海事仲裁等,但在浓厚的行政化管理色彩下,行业协会、商会并未能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这是航运软实力不足不强的原因所在。

相反,依托全球航运市场资源要素集聚自然形成的航运中心,伦敦至今集中了全球海上保险、海事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新加坡则抓住航运金融、船舶买卖、港口和船舶技术等,吸引入驻的全球造船、货运代理、保险、航运金融机构等,跨国公司的总量超过了上海,并成为继伦敦、纽约后的第三个国际海事仲裁地。

由此可见,航运服务要素并不随着航运生产集中而自然集聚。走出航运服务的“洼地”,已是目前国内港航业的普遍共识。

最近数年,从沿海到长江沿线,各地政府以航运中心作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抓手,从硬件建设到软件打造,订计划、立项目,包括为航运服务设指标,排定时间表。从政府的“积极作为”看,往往是事倍功半。

笔者认为,航运中心建设特别是航运服务的软实力,既非像修码头、搞土建、建写字楼那般快速见影,也不应该是政府行为,而必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新加坡之所以在航运软实力上领先全球,政府的“积极不干预”应不失为其成功的原因。所谓“积极不干预”,就是简政放权,倾力打造开放、高效的市场环境,包括市场准入低门槛或无门槛,税制简易、低税负。

无论是推进航运中心建设抑或航运软实力提升,说到底是实现全球航运资源要素的配置与优化。从这个意义说,依靠与国际接轨的完善的航运体系和税收机制来吸引航运要素,由市场主体在竞合中促进航运资源要素的流动,譬如航运集群设立海事组合基金,以低税负的政策环境为船旗转换、船舶融资、航运经纪、海上保险、法律服务、海运信托等提供支持,将比政府直接干预和提供航运服务更具效率,更能弥合航运服务的短板,既不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成本外部化、政府负债率高企,也能大大降低要素资源错配的几率。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