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激进的监管及政治举措以及中远中海的合并事宜,恐会对船舶经纪及经营租赁的营生前景构成威胁,这当中甚至还带点反腐“色彩”。

如今航运业的政策环境似是,任何种类的第三方合同都可能成为涉腐疑点,这使得经纪及租赁业可能遭到“池鱼”连累。譬如国企高管很多都不愿在合同上签字,担心有朝一日得向监管机关、甚至检察官解释合约来龙。

一位在国际经纪行任职,但不愿公开姓名的高级中籍官员坦言,“这对我们做经纪的是一种威胁。”

对于这样的说法,不少驻于上海的船舶经纪也都能够感同身受。

近期以来的这类趋势,被视作是对一种本就长期既存的业务模式的根深强化-即国有船东常常“直接”和国有船厂及租船商做交易,生生砍掉了中介这一环节。

但也不仅仅是反腐措施的效应,国有船东的兼并重组也在帮助催涨这样的操作模式。

这位资深经纪在提到中远中海以及招商局与中外运合并之后,那些存活下来的国有航企时指出,“我读到的话外之音就是,他们打算减少第三方业务。”

“他们现在是想少付点经纪费,甚至完全拒付,”他说。这主要是针对国有航企通过中介撮合的租赁交易。

但在反腐及整合进程的“夹击”之下,不仅经纪业受到威胁,标准船舶租赁这一行业也将面临压力。

这两个因素叠加导致的结果即是,企业都“一边倒”地避免向外部公司付钱,因为这在监管机关看来好点也算浪费,恶劣点就有涉腐之嫌。

《贸易风》去年夏季就曾报道过,纪委官员在中远执行调查时特别提到过去几年连续亏损一事,并将之归咎于市场高峰期签署的那些长租合同。

对此,中国很多经纪都觉得是标志着一种“去租赁”化的趋势,也就是说今后的船舶需求将越来越多地通过自有船舶满足,而非经由外部市场。

“未来,长租合同应不会成为中远的主营业务,”这位经纪界老将称。“但这部分是船舶经纪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没有的话,损失非常惨重。”。

另一个威胁则在于一道新政,即中远不会再与前员工做任何交易-无论他们离开后是自己创业,还是加入别的经纪公司。

船舶租赁方面,政策的侧面震慑效应还进一步体现在高管不愿轻易“曝露”自己,不肯在合同上落款-即使觉得这交易对公司有利也不行。

经营部员工为了锁定未来的运费预期,有时会向老板提出租船建议。但他们或许只能得到口头准允,合同却没人签。实际上这些老板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他们担心的是有朝一日疑心重重的监管机关会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要批准某项亏损合同。

如此一来的结果就是大规模的“去中介”活动,也即中国经纪所称的谨防外包的一种趋势。

与租赁合约不同-未来的资本支出通常流向外商,航企和国有船厂达成的新造船合同则绝对不至引起内部交易之嫌。所以如果担心未来被查的话,最好还是订造新船,也不管这么做是否会给长期过剩的船舶市场继续“雪上加霜”.

“这种政策变动会让我们做经纪的日子更加难过。”这位资深经纪坦言。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