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运业亟需创新纾难
直面挑战
困境之下,联盟、重组成为各大班轮公司不可避免的选择,从2M、海洋联盟,再到The Alliance,班轮公司纷纷谋求合作共赢。无论是原中远与中海两家集团的精诚合作,还是达飞轮船并购东方海皇,亦或是赫伯罗特牵手阿拉伯轮船,重组后的各大班轮公司均需直面新的挑战。
新加坡德鲁里海事服务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刘倩文指出,当前,班轮公司的集中度其实非常低,如果想达到健康的盈利水平,仍然需要整合。从目前市场来看,韩国两大班轮公司的整合并非没有可能。刘倩文同时表示,整合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收购过程要注意所收购企业与原企业在市场网络上的互补性,并需考虑文化的融合性;组建联盟虽然能够控制运力和成本,但联盟成员间无缝对接的合作也需要非常大的工作量,且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用户所体验的服务会越来越同质化,因此联盟对于货主而言并非全是利好。
班轮公司是集运业的关键因素,马士基航运大中华区总裁丁泽娟表示,集运业属于高固定成本、高运营成本的行业,在当下的困难时期,合理利用大数据可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良性循环。丁泽娟指出,目前集运业的准班率非常低,运价动荡成为供求关系中的双刃剑,班轮公司更应在此时恪守契约精神,提升效率。班轮公司可以从新型商业模式汲取灵感,使用创新技术按需服务,以平衡需求;依靠评价信用制度优化用户行为;基于大数据的定价方式,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建造生态订舱系统。
集运业与中国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从 “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推进,到去年年底四大航运央企重磅合并,无一不在彰显航运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集运是不可替代的物流方式,去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十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据七席。
中国航运企业如何把控发展方向?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张国庆认为,中国航运企业首先要合理地去产能,重视航运运力与中国外贸实际需求和国际货运运量相匹配问题;其次要打造高效服务,在服务质量、运输时效、方便程度等方面发力;第三,要放大发展格局,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科学规划海上和陆上通道衔接,提高全球运输资源配置。
为适应集运市场的新局势,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中远海运集运)对“海上丝路”沿线服务网络进行了调整、优化。据中远海运集运副总经理辜忠东介绍,中远海运集运新增3条东南亚至澳洲航线,新开7条远东至东南亚区域航线,新开辟1条地中海航线,拓宽航运通道,优化精品航线。此外,还在中欧班列、物流等领域全方位为“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从中国运往欧洲的海运货物,运输时间较之前缩短至少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