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生:克拉地峡在中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克拉地峡位于泰国境内的马来半岛北部最狭处,北连中南半岛,南接马来半岛,横亘于暹罗湾与安达曼海之间,最窄处50多公里,最宽处约190公里。随着当前中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推进,开凿克拉运河的计划又被提上议程。要不要开凿克拉运河?

克拉地峡在发展中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国内外意见纷呈,各种观点莫衷一是。

这个争议沿袭了许多年,开凿克拉运河的建议多次被提起,又多次因各种阻力而搁置。现在似乎到了必须重启这个话题,并最后做出决定的关键时刻,因为历史发展的机遇不可一失再失。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世界上每一条大运河的开凿,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推进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苏伊士运河把红海和地中海连接起来,巴拿马运河贯通了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最近中国企业家王靖又正式公布了开凿尼加拉瓜大运河的计划,将于2019年底之前实现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连接。剩下的克拉运河,无疑将是人类连接暹罗湾和安达曼海的第四个伟大创举。

 

 

 

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克拉地峡问题的来龙去脉,对照与此相关联的马六甲海峡的演变和发展,剖析数百年来关于开凿克拉运河争论的焦点,有关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利益角逐,以及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化解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从理论上廓清开发克拉地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开凿克拉运河的最终目的。

一、克拉地峡历史的回顾

根据中文古籍的记载,中国人早在公元1世纪就曾经到达克拉地峡,并充分认识到这一地区的重要性。《汉书》卷83下记载了有名的汉史行程,即公元1至5年,中国使节从广东乘船,经越南、柬埔寨,渡暹罗湾,步行越过克拉地峡,然后再乘船至印度。其中说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在缅甸),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在印度南部),民俗与珠涯(海南岛)相类。” 据学者们考证,都元国、邑卢没国和諶离国,三处之中起码有一处在今泰国克拉地峡境内。当时的中国人已经知道,从克拉地峡东岸登陆,“步行十余日”越过地峡,然后从西岸乘船去印度,可以大大缩短路程和时日。

自西汉以降,中国与克拉地峡地区先后建立的城邦国家一直保持着联系和往来。

公元2世纪出现了一个狼牙修国。《梁书》卷54说:“狼牙修国在南海中,其界东南三十日行,南北二十日行,距广州二万四千里。” 公元515年狼牙修国曾派使节阿彻多到北京,现今中国历史博物馆还保存着这位使节的画像。

公元6世纪在宋卡一带出现了赤土国。公元607年隋炀帝派常骏、王君政出使赤土,受到赤土国王的热情接待,并派王子那迦邪随常骏回访中国。

克拉地峡是中印交通的一个重要枢纽,这一点亦被考古发现所证实。公元1934年西方学者威尔斯(Dr.H.G.Q.Wales)在克拉地峡西岸大巴瓜(Takapa)野外考察,发现“有巨大之印度神像三具,二男一女,同陷入一株双干大树中。……各像均属南印度派,为纯粹之印度艺术,其年代约在7世纪或8世纪前后。”

尽管克拉地峡地理位置重要,但囿于当时的条件,还无人提出在这里开凿运河的构想。

二、马六甲海峡的演变和发展

从中国乘船至印度,自古有两种走法:在克拉地峡东岸登陆,步行通过克拉地峡,再到西岸换船,这是一种走法。虽然缩短路程,但颇费周章;另一种走法绕道马六甲海峡,路程较远,但不必换船。故马六甲海峡亦是中西海上交通的一条重要通道。

对马六甲海峡的管理和经营,始于公元7—13世纪的三佛齐国时期。三佛齐原是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一个古国,强盛时其统治势力跨过马六甲海峡到达马来半岛。宋赵汝适《诸蕃志》三佛齐条说:“蓬丰、登牙农、凌牙斯加、吉兰丹、佛罗安、日罗亭、潜迈、拔沓、单马令、加罗希、巴林冯、新拖、盐蓖、蓝无里、细兰,皆其属国也。” 三佛齐之所以国力强盛,是因为他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对来往商船征税。“其国在海中,扼诸番舟车往来之咽喉,古用铁索为限,以备他盗,操纵有机,若商舶至则纵之。……若商舶过而不入,即出船合战,期以必死,故国之舟辐凑焉。”

公元13世纪建立的泰国的第一个泰人政权素可泰王朝,垂涎于马六甲海峡的权益,曾出兵南下征讨。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暹条说:“(暹)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攻打城池,一月不下。本处闭关而守,不敢与争。遇爪哇使臣经过,暹人闻之乃遁,遂掠昔里(今新加坡)而归。” 这条史料不见于泰国文献,但揭示了素可泰王朝企图控制马六甲海峡这一重要历史事实。

公元15世纪明朝郑和七下西洋的时候,船队亦是穿越马六甲海峡。此时马六甲出现了一个满剌加国,这个国家的建立,与郑和的七下西洋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满剌加立国之前,“此处旧不称国,因海有五屿之名耳,无国王,止有头目掌管此地。属暹罗所辖,岁输金四十两,否则差人征伐。” 据说满剌加的开国之君名叫拜里迷苏剌(barameswara),原是苏门答腊岛上室利佛逝国的一位王子,因受到满者伯夷的进攻,由渤淋邦(今巴邻旁)逃往单马锡(今新加坡),再转到马六甲。满剌加立国之后,面临着北边的暹罗和南边的满者伯夷两大强国的威胁,必须获得中国政府的外交承认和支持,方能维持在两大国夹缝之间生存。恰好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遣中官尹庆诏谕满剌加来朝,拜里迷苏剌抓住这个机会,遣使随尹庆到中国,表示愿为中国藩属,岁效职贡。公元1409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专门为拜里迷苏剌举行了封王仪式。“永乐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等賫捧诏敕,赐以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其暹罗始不敢扰。”

郑和作为中国和满剌加国之间友好关系的缔造者和见证人,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特别是郑和本人信奉伊斯兰教,跟满剌加人的宗教信仰相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郑和船队所到过的伊斯兰国家,如爪哇、阿拉伯等跟满剌加接触和交往,提高了满剌加在国际转口贸易中的商港地位。

由于这样的缘故,如今马六甲保留了许多有关郑和的遗址,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例如三宝山,当年郑和驻跸满剌加时,曾在山上屯兵。三宝庙,在三宝山麓。三宝井,在三宝庙右侧,当地华人说,这是三宝公郑和挖的淡水井。不管怎么说,公元15世纪明朝实际上掌控了马六甲海峡,才使这条海上丝路变得通畅。

公元16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东来,使得情况发生变化。公元1511年葡萄牙占领了马六甲,新加坡隶属于柔佛王朝统治。1613年,葡萄牙人焚毁了新加坡河河口的据点。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

公元1819年1月29日,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第二天就与当地的实际统治者天猛公签订了建立贸易港的协定。公元1826年成立海峡殖民地,马六甲海峡完全被英国控制。 从公元1819——1942年为英国统治新加坡时期。

公元1942——1945年日本占领新加坡,马六甲海峡又被日本所控制。日本战败后,英国人重新回到新加坡。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新加坡的命运,1959年新加坡脱离英国独立。1963年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

从1965年至今,新加坡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利用地理位置来发展经济。它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形成了以转口贸和航运为主体的经济类型。新加坡四面环海,便于建立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体系。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可以说,新加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仰仗马六甲海峡。

由是之故,马六甲海峡和即将开凿的克拉运河,天生就是一对冤家,它们存在着天然的政治经济利益方面的矛盾。几百年来,谁掌控了马六甲海峡,谁就一定会阻挠开凿克拉运河。

三、历年来提出开凿克拉运河的议案及其受挫的原因

最早提出开凿克拉运河的设想是在泰国阿瑜托耶王朝那莱王(Narai 1656—1688年在位)时期。那时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先后来到泰国,那莱王聘用希腊人华尔康(Phaulkon)协助处理外交和财政事务。那莱王打算从宋卡一带开凿克拉运河,限当时的财力和技术条件而未能实施。

曼谷王朝时期(1782年—今)亦多次提出开凿克拉运河的计划:

大约公元1793年拉玛一世曾提出开凿克拉运河,从他留下的著作中可以查到证据。

公元1858年英国向拉玛四世建议在克拉地峡最窄处开凿运河,拉玛四世表示同意,最后因资金缺乏而暂停。5年后,英国人对克拉地峡最窄处进行地质勘测,发现没有能够凿开坚硬顽石的机械而作罢。

公元1866—1868年间,开凿克拉运河的问题在世界上炒作得十分火热。法国完成苏伊士运河的开凿以后,也来跟泰国谈判开凿克拉运河。拉玛四世担心因此丧失国家权益和土地,予以拒绝。

到了拉玛五世时期,公元1872年,英国又派人来考察拉农和春蓬之间的地质情况,结果发现在这一段开凿运河可行。然而拉玛五世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没有同意。

公元1917年拉玛六世又对开凿克拉运河表现出兴趣,认为这将为泰国带来经济繁荣和巨大利益,同样因为政治方面的顾虑,而不敢下决心。

公元1935年比里?帕侬荣担任泰国内政部长时,曾草拟了克拉运河的开凿计划,前提是不依靠外国,泰国自己筹资,并对运河拥有完全主权。然而泰国的现实条件使他的计划无法实施。

二战以后,英国恢复对新加坡的占领。由于战时泰国既是日本的盟国,又是日本的占领国。战后的自由泰政府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获得同盟国的承认,没有被列入战败国。在泰国申请加入联合国的问题上,英国表示,如果泰国履行《英泰和平条约》,就支持泰国加入联合国。《英泰和平条约》第七条规定,未得到英国允许,泰国不得擅自开凿克拉运河。因为英国要维护马六甲海峡的商业利益。这项规定,直到公元1954年英国撤出新加坡后才被废除。

公元1960年黄金半岛发展公司操宽惹先生向政府建议,重启开凿克拉运河的计划。当时的政府总理原则上表示同意。但1964年3月31日泰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下令终止这项计划,理由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避免运河横跨马来半岛而造成国家领土的分裂。

公元1970年内政部长操先生委托TAMS公司对开凿克拉运河的问题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在沙敦和宋卡之间开凿运河最为适宜。

公元1973年又有人向政府提出开凿克拉运河的建议,因政府更迭未能受理。

公元1982年泰国民族党议员向政府建议,由初颇?信拉巴察负责组成一个调查小组,对开凿克拉运河进行调研。政府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泰国第四军区司令罕?李拉诺中将为繁荣泰国南部的经济,曾提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重新考虑开凿克拉运河的问题,正巧碰上议会被解散,故没有被纳入议题。

公元1983年在泰国交通部部长的支持下,EIR和FEF两个单位联合举办开凿克拉运河的学术研讨会。

公元1984年美国FEF机构驻泰国办事处在美国驻泰大使馆的支持下,向泰国交通部提出,将组织企业家、学者、有关的政府机构共同举办研讨会,寻求开发克拉运河的共识,并将意见报告美国的投资人。泰国交通部长萨玛?素通威很支持,研讨会开得也很好。问题出在泰国执政党内部,由于政局的变化,炳?廷素拉暖总理不得不宣布解散议会,使该计划无疾而终。

公元1986年炳?廷素拉暖总理的开凿克拉运河的计划进行得比较顺利,美国和日本都表示要来投资。但遭到以布洛?宾它散博士为组长的泰国专家组的反对,他们坚持这项工程必须由泰国人自己来完成,不同意让外国来投资,坚持使用“克拉运河计划”的旧名,不同意将名称改为“黄金半岛发展计划”。炳?廷素拉暖总理没有对专家组的意见表态,议会重新成立以北榄府议员瓦塔那?阿萨瓦海为组长的委员会来进行工作。

公元1987年一个由学者、政府官员和高层军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对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进行了全面考察,内容包括开凿运河的工程技术、对运河的管理等各个方面,以便作为泰国开凿克拉运河的借鉴。炳?廷素拉暖总理对这项工作十分支持,可惜这时泰国发生经济危机,泰铢贬值,国内财力不够。世界经济低迷,也给外国投资者带来困难。

公元1988年差猜?春哈旺担任泰国总理,明确地支持开凿克拉运河,欢迎外国公司以租赁的形式来投资,向泰国政府获取经济收益。日本、台湾和美国的公司都来申请投资。日本的DIALCHISOGYO公司最先递交了申请书。

公元1990年2月6日,日本财团的权势人物纷纷表态支持开凿克拉运河。但是,差猜?春哈旺总理强调说,当下最重要的是打开印度支那的大门,因此要把发展东南沿海的计划放在首位,要全力支持这个计划。至于开凿克拉运河的计划将放在第二位。接着1991年2月23日泰国发生军事政变,差猜?春哈旺下台。

公元1992年9月川?立派当选为总理。11月10日由私人团体组成的克拉运河调研基金会成立,要求政府参与并支持。由于川?立派政府是以民主党为核心,南部的部分民主党议员表示反对,所以进展不顺利。外国方面日本的IHI公司表示依旧关注开凿克拉运河的工程,不一定要寻找日本的公司作为合作伙伴,可以跟泰国或其他国家的公司合作,第一步可在建筑和服务方面投资。由于来自泰国政客方面的反对声音,他们害怕运河将泰国领土一分为二,最终造成南部的分裂。

公元1997年川?立派再度组阁,为了解决泰国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再次将开凿克拉运河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公元2001年信武里府议员卡暖?察罗巴探向上议院重提《开凿克拉运河议案》。5月17日上议院通过成立克拉运河专门委员会的决议。时任泰国总理的他信?西那瓦任命副总理兼内政部长差瓦立?永猜裕负责这个专门委员会的工作。2006年9月军方发动政变,克拉运河专门委员会的工作终止。

公元2005年6月24日下午4点零9分,上议院一致通过开凿克拉运河的决议。

综上所述,从公元1782年至今,300多年来泰国一直围绕着开凿克拉运河的问题争议不断。多次提出开凿运河的议案,又多次因各种原因而被否决。克拉运河成为一个难产的婴儿。尽管难产,但总有一天是要诞生的,因为他关系到泰国的切身利益,这从泰国历届政府和民间有识之士不间断地提出开凿克拉运河的议案,就可以反映出他们的愿望和心声。

四、中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克拉运河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是中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情况下,为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对外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国际环境,对内达到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强国富民的一项重要举措。

东南亚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组成部分,泰国则是海上丝路的重要枢纽。中泰自1975年建交以来,40年来关系健康发展,相处亲密融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基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振兴经济、共谋福祉基础之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种发展战略是和平发展的战略,不搞军事扩张,不谋求霸权,不搞冷战,不针对第三国。因此,把开凿克拉运河的问题置于中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就有可能破解过去遗留下来的许多难题,化解矛盾,打消疑虑,充分协商,开启智慧,寻找一条各方面都能接受的途径,促使难产多年的克拉运河呱呱坠地。

为什么世界舆论都十分关注挖通克拉地峡?因为实现对克拉运河的开凿,对泰国,对中国,对东南亚周边国家,乃至对世界,都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有着难以抗拒的诱惑人的前景。

首先,从克拉运河获益最大的当然是泰国。根据初步预算,“若开凿一条宽400米,深25米,长102公里的双向运河,耗资将达到200亿——25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长江三峡大坝总投资的五分之四,如果将运河的后期维护和运营成本也计算在内,耗资更是惊人。”巨额的投资成本,光靠泰国本身的经济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过去有一批泰国的爱国知识分子坚持这项工程必须由泰国人自己来完成,不同意让外国来投资。实际是一种空有爱国热情但不切实际的想法。这种想法无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吻合,在现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泰国若能外国的巨额投资,未始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扩大职工就业。运河一旦通航,便可以坐收过路钱。“而克拉运河一旦配备大型船坞、输油管线以及由中国建造的高速铁路交通网,则十年之内,春蓬府将崛起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综合型海陆物流中心。此后,机械制造、石油冶炼、旅游服务的产业升级,将使泰国南部出现一个可与大曼谷地区相媲美的新经济中心”

其次,对中国来说,开通克拉运河必然有助创建“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它可以使21世纪的海上丝路更加便捷和通畅,比绕道马六甲海峡降低运输时间和成本。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可省2至5天航运时间;以10万吨油轮来算,单次能省下35万美元的运费。不仅可以惠及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提高上海作为世界海上贸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的竞争力。同时,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各国的贸易往来。减少对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开辟了一条新的能源通道。

对于东盟国家来说,增进了彼此的联系和贸易往来。特别是越南,早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公元1866—1868年,法国就向泰王拉玛四世提出开凿克拉运河的建议。说明克拉运河有益于越南经济的发展。

日本和韩国也能从克拉运河的通航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好处。

当然,也有的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看到克拉运河通航成为现实。比如说新加坡,因为他从马六甲海峡获益,与克拉运河天生就是利益矛盾冲突的冤家。尽管新加坡对于开凿克拉运河心里不痛快,但他也拿不出能够站得住脚的公开反对意见。

美国在1984年也曾向泰国政府提出联合开凿克拉运河的建议,说明这个计划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由于近年来美国政府提出重返亚太的战略,从遏制中国发展的层面看,或许不乐意中泰在开凿克拉运河方面的合作。但这种猜想仅限于推测,至今未见美国政府之正式表态。

总起来说,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在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时代,商贸与经济利益已经凌驾于国与国之间的纠纷。既然克拉运河能给有关国家带来商贸和经济利益,我们何乐而不为?

五、化解难题的举措

开凿克拉运河的议案迟迟不能付诸实践,究其原因,是因为它面临诸多难题。为着化解这些难题,我们提出一些相应的举措:

1、资金难题。开凿克拉运河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困扰着泰国。完全依靠泰国自身的力量,显然是不现实的。走国际合作投资渠道,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当前,正逢中国和平崛起,经济力量增强。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即将成立,为解决克拉运河所需资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泰国国土分裂的顾虑。有人担心克拉运河将泰国分为南北两部分,会造成南北分裂,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横贯中国的长江、黄河,从来也没造成中国南北分裂。泰国南部的动乱,是由于历史与宗教等原因造成的。近年来泰国政府对南部穆斯林采取比较合适的政策,尊重他们的宗教和文化,解决他们的经济贫困问题,鼓励他们对泰国的认同,使对抗趋于缓和。

3、泰国政府在克拉运河问题上的犹豫不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泰国的外交政策定位于是一个永远中立的“协调者”,在各国之间保持等距离。从拉玛五世时代开始,就奉行“中立自主,借力打力”的平衡外交。19世纪面对英、法殖民势力的蚕食,成功地使泰国成为缓冲地带,没有直接沦为殖民地。二战期间銮披汶政府投靠日本,战后又巧妙地摆脱战败国的地位。不选边站是泰国灵活外交的核心。当前,与美国保持距离,与中国拉近距离,与日本若即若离,从与大国的关系平衡中获取自身利益,是泰国屡试不爽的绝招,不论政府如何更迭,都是不变的方针。因此,泰国政府何时下决心开凿克拉运河?还有待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但迟早总是要开凿的。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