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南京西康宾馆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常州大学苏南现代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

会上,苏州大学纪委书记、常州大学原副校长芮国强教授介绍了常州“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与特色。芮国强表示,常州“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改革发展定位与实践,较为成功地实现了产业与城市功能融合、空间整合和价值融合,推动产业、城市和人的良性互动发展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初步形成了独特经验,成为了其他城市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学习样本。

据悉,常州市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目标,通过提升产业层次,增强产城融合新动能;改革行政区划,优化产城融合新空间;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产城融合新需求;推进文化建设,彰显产城融合品质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增创产城融合发展优势。譬如,常州把符合全球创新趋势、附加值水平高、具有较高资源配置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之产”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心谋划。牢牢把握“以产兴城”,以重大项目支撑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以产业提质加速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工业经济“三位一体”战略。

“常州通过十大产业链建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双百’行动计划(每年组织实施100项左右重点技改项目,重点培育100家左右贡献份额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培育‘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以10家左右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100家左右的科技型上市企业为骨干、1000家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的‘十百千’创新型企业集群)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三年行动计划来发展服务业,旨在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调‘高’,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来调‘轻’,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来调‘优’,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调‘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芮国强介绍道。

目前,常州产城融合发展已形成“坚持立足全局,明晰产城融合发展定位”,“注重规划统领,优化产城融合发展布局”,“突出以产兴城,强化产业发展推进机制”的特色亮点。通过近三年的试点,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部分地区、板块已形成了产城融合发展的初步形态,基本实现了“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要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提及“常州模式”,芮国强指出常州同时具备了点轴模式、同城模式、双核模式、新区模式、港产城模式。

据介绍,“点轴模式”即依托现有城镇空间格局、交通体系、区域位置、产业基础及环境资源等条件,形成以带提点、以点促面、点面融合互动发展的新格局,如溧阳市;“同城模式”即依托中心城镇,积极融入中心城镇建设,以中心城镇为发展带动力,共同形成一个“大经济圈”,主要适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较为发达,且与中心城市相距较近的城镇,如金坛薛埠镇、武进雪堰镇和新北孟河镇等;“双核模式”即在某一区域内具有两个核心来承载和带动该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形成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如武进区的武进高新区和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新区模式”即以城市功能新区建设为依托,以重点产业和城市特色功能布局为核心,以行政先导或产业先导为集聚力,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形成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如新北新龙国际商务城、金坛滨湖新城等;“港产城模式”即“港”对产业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产”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城”反过来为推动港口和产业的大发展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和持久的支撑,如新北区罗溪的空港产业园等。

芮国强表示,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常州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改革试点任务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统分结合、远近兼顾、点面共推、破立并举,努力探索“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率先形成产、城、人高度融合的发达经济体,在“以现代理念为引领”、“以科学规划为保障”、“以产业更新为基础”、“以功能提升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重点”这五个方面率先获得和积累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的产城融合发展”的改革经验。

芮国强建议,常州在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创新”理念推动产业发展实践,以重大项目支撑产业发展,以科学规划推进产城融合,以创新机制吸引双创人才。此外,尽快摆脱“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观念,实现“各类要素围绕工业配套”向“各类要素围绕人的需求配套”的转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