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是第十四个“中国航海日”。记得刚入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时候,恰逢第一个“中国航海日”,那时候对航海完全没有认识。那阵子,公路院的朋友问我们有哪些海运企业都答不上来。经过这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与“中国航海日”一起成长,见证了“中国航海日”由不为人知到渐入佳境的过程。期间,贾大山副院长的海运强国战略从第二本书、第三本书出版,再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标志着海运业成为国家战略,可以看到海运业正在被国家所认可。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国海海日”论坛在上海举办,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参会并致辞,上海市市长应勇也到会致辞,这是从未有过的高规格,表明了国家对中国航海事业的支持,也表明“中国航海日”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提升。上海为本次会议做了充分的准备,从政府、企业到志愿者,为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都倾心尽力,中国港航业的高层人士全部到会,可以看到大家对“中国航海日”的重视。

有没有想过,上海市不遗余力、各界相关人士鼎力支持,要办好这个年度盛会,究竟是为了什么?这里提出几点认识。

1、海运业的新使命:通达全球

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市场范围的扩大以及产业的分工得以实现,构建了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海上交通网络。现阶段,中国的“一带一路”的陆上通道和海上通道,就是要构建中国与世界上的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网络,补上这块西方国家不愿意参与的短板。因此,海运业承担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基础设施连接的重任,这是具有先导性的基础设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通道,这包括东线(跨太平洋至美洲大陆)、南线(穿东南亚至大洋洲)、西线(经东南亚横跨印度洋至南亚、西亚、非洲,穿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辐射欧洲,也可绕南非好望角横跨大西洋抵南美)、北线(北极航线至欧洲)。所有通道的出发点或者终点都是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下,中国的海运企业应该拥有更广的视野和更宽的胸怀,将“通达全球”作为新时代水运业对外开放融合的总体愿景。这就需要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之间,找到大规模货物运输的需求,并通过节点建设和航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因此,需要建立非洲和南美洲之间的贸易通道,这在港口基础实施基本成型的情况下,就需要有实力、有担当的海运企业去开疆破图。在传统的贸易路线上,由于金融危机以来的货运需求乏力和船舶供给过快,海运企业经营十分困难。新的发展空间尽管面临风险,却可能获得更高的风险溢价收益。这样,交通强国建设的“保障有力、人民满意、世界领先”的总体要求下,交通强国水运篇应增加一条“通达全球”,就更能够与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相契合。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