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北极圈的温度已达到32℃以上,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的关注。那么,北极航线常态化的前景如何?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日前,关于北极圈气温超过30℃的消息,刷爆各大媒体,大有“北冰洋秒变太平洋”的架势。

其实,出现30℃以上高温的是挪威最北部的班纳克(Banak),该地区气象站的观测值达到32.4℃。班纳克位于北纬70度,在欧洲大陆的东北角。而北极圈是指北纬66.5度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约为2100万平方公里。在这么大范围内,其中某个地方突发热浪,也算正常现象。不能把北极圈某个区域的高温,等同于北极圈的高温,也不能不明就里地认为,北极已开始冰消雪融。

不过,媒体对于北极局部地区出现高温表现出来的“高度热情”,也体现了对于北极的关注,同时让人联想到,高温下的北极航运是否也会“火”起来?这是每个关心北极航运的人所期望的,但这并不是北极航运大发展、或者说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的首要因素。

航运需求逐步扩大

北极航线常态化运营的首要因素,是北极区域的航运需求。实际上,这个夏天比北极圈高温更令人兴奋的一个消息是,亚马尔项目首次通过北极航线,完成运输。

今年7月19日,中俄能源重大合作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向中国供应的首船LNG,通过北极东北航道,穿过白令海峡,运抵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旗下的江苏如东LNG接收站,交付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这拉开了亚马尔项目向中国供应LNG的新篇章,为中国的清洁能源供应带来了新气象。

  

7月19日,破冰型LNG船“弗拉基米尔·鲁萨诺夫(Vladimir Rusanov)”轮,抵达位于江苏如东的LNG接收站。此次航程约10700公里,比常规的苏伊士运河航线节省了约13400公里。平均用时20天左右,比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节省20天以上。

亚马尔项目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在俄罗斯实施的首个特大型能源合作项目。该项目位于俄罗斯境内的北极圈内,是目前全球在北极地区开展的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工程,被誉为“镶嵌在北极圈上的能源明珠”。

该项目由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法国道达尔公司和中国丝路基金共同合作开发。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LNG1650万吨、凝析油120万吨,其中第一条生产线已于2017年12月投产。

等到亚马尔项目的第二、三条LNG生产线投产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将从2019年起,每年从亚马尔项目进口300万吨LNG,届时会有大批的LNG通过北极航道,运往中国。

亚马尔项目只是涉及北极航运需求中的一个,北极地区石油资源丰富,会带来更大的石油运输需求,并且在航行条件稍微允许的情况下,这种需求还会急剧扩大。

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2008年的报告分析,北极未探明、可获取的石油储量达900亿桶,天然气达1669万亿立方英尺。而2008年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2580亿桶,天然气为6534万亿立方英尺。北极石油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7.15%,天然气占25.54%。可见,北极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

同时,俄罗斯是全球能源出口大国,而远东地区(中日韩)与欧洲地区,则是石油进口大国。随着俄罗斯喀拉海能源开发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马六甲困局带来的地缘政治变化,未来,俄罗斯北极石油出口,将成为影响北极东北航道货流的重要因素。

此外,北极东北航道是连接东北亚与西北欧的最短海上航线,西北航道是连接东北亚与北美东部的最短海上航线,与苏伊士运河与巴拿马运河相比,可大大缩短运输距离。因此,未来部分北极航线运输需求,将来自于东北亚、西北欧及北美东地区。

在强大的运输需求面前,气候条件的限制将会被不可逆的技术进步所消解。也就是说,运输需求是北极航线常态化的首要因素,且这一因素正在逐步放大。北极航线的常态化运营,是大势所趋。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