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明确表示,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实施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作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平台,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这三大区域如何发展,引人瞩目。对此,业界专家认为,发展长江经济带要走科学、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沿线省市亟待打破地理界限和行政壁垒,强化全流域协同,共织生态优美、交通顺畅、经济协调、市场有序、机制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共同提升“黄金腰带”的含金量。

加强顶层设计 打破行政壁垒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苏浙沪皖等各相关省市都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在产业发展、交通对接、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推进一批突破行政壁垒的制度创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对此,中船集团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认为,长三角和大湾区有较大不同,最大的不一样,大湾区都是广东地区。有关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提法并非最近才有,很早就提出了长江下游一体化之类的倡议,但是行政区的划分是需要协调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要清理和废除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清除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在中国经济重心正在继续“南下”、人才可能会迅速转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在促进人才、资金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过程中,要统一市场准入制度,要探索建立规划制度统一、质量资质互认、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流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形成流域统一大市场。他还指出,要树立整体思维。长江经济带的各个地区、每个城市要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同时,促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沿江铁路、省际待贯通高速公路、支线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铁水、公水、空铁等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杨德才认为,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中的根本症结在于不同行政区划之间的行政壁垒。如何真正地实现这一国家战略,让长三角真正实现区域一体化还需要多方协同。

业内相关人士建议,强化长江上中下游联动协作,下游地区不仅要出钱出技术,更要推动绿色产业合作,推动下游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中上游地区流动。“在顶层设计方面,应加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统一管理和宏观调控,兼顾水利、水电、航运、防洪、生态环境等协调发展。”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锐介绍,长江经济带11省市拥有内河航运船舶超过10万艘,占全国船舶保有量的80%以上,船舶污染源主要有含油污水、垃圾、有毒化学品、柴油机排放的废气等。因船舶技术状况、污染源控制配套设施和管理等多方面因素,污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他希望依靠现有水上加油站点,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推进上下游合作,构建LNG运输、水上加注和接收、水陆销售网络等供应体系,打造布局合理、覆盖齐全的LNG燃料供应链,保障长江船舶充足的LNG供给。

发挥高校“智库”作用 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协调发展已确定成为我国的重要战略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先后获批,而且这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明确确认了教育在打造科创中心、建设一流城市群等方面的“发动机”作用。

对此,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高校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要开展协同创新。围绕长江经济带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求,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联合攻关,大力提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机器人、航空装备、光电子、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生物工程育种、新型平板显示、卫星导航、轨道交通等领域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长江经济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供智力支撑。

“要主动采取措施,转变目前不少高校仍然‘闭门造车式’的科研模式,鼓励学者组建科研团队,注重调查研究,积极主动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施卫东表示,高校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推动智库加快发展,要依据国家和教育部相关智库建设文件要求,积极主动进行科研评价机制、职称评定机制改革,培养、集聚智库人才,扶持智库发展,为智库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同时,要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施卫东还表示,长江流域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环境风险隐患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是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和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针对当前有些人对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认识不全面、不深入的现实,他建议,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对长江经济带战略指导思想的宣传解读,使社会各界更加深刻地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内涵。

 对接上海智力资源 推动协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将带动超过1/5的国土、约6亿人的发展。但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等其他城市群不同,它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同时它还横跨中国的东中西三大发展程度、水平、阶段完全不同的区域,也是国内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最复杂的一个。苏浙皖等长江经济带这些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将如何更好地去对接上海的智力资源,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

对此,施卫东认为,首先,要发挥好上海引领共建长江流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作用。目前,上海已经建成上海科技创新资源数据中心、全球高层次科技专家创新平台、上海大型仪器设施信息服务数据库、研发基地资源数据库等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有利于汇集和配置来自全世界的科技资源。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共建为手段,以共享为核心,积极推进与上海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研发项目互认互通,引导流域内各类优质科技资源跨省加盟,完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运行机制,实现流域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共享,共同打造长江流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其次,要积极与上海开展“飞地经济”合作。长江经济带各城市要充分发挥上海改革开放先发优势和产业转移示范引领作用,与上海因地制宜开展“飞地经济”合作。江苏、浙江等地,可积极推动与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扩张式转移合作,共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可充分利用自身工业基础较好、经济腹地广阔的特点,推动与上海部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合作。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可结合自身尚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中期的特点,推动与上海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合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好上海自贸试验区与浙江、重庆、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联手推进投资、贸易、金融、综合监管等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向沿江各城市复制推广,带动长江经济带各城市更高水平开放。最后,利用上海兼具东西文化优势,加快吸引国际高端人才。一方面,可以借助上海国际大都市平台,从拥有国际高端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的海外华人群体入手,激发其回国、回乡报效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把握国际高端人才流动规律,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采取各种柔性方式延揽城市主导产业领域的各类高精尖科技创新人才。

胡可一还从船舶行业对接长三角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长三角区域的造船企业中,浙江、江苏的船企实力较强,安徽船企实力稍弱,但这些船企都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基本都是自成一体。即便长兴岛的船厂,也并非是真正实现了联合。尽管在整个中船集团的协调下,各船厂之间的产品上有所分工,而且基本上是互补的,并不完全是自身竞争的,但从行业角度来看,造船行业互相有业务分包,但是这跟长三角发展的统筹并不是一个意思;虽然这个行业要素投入、规模都较大,但实际上体量并不大,在长三角发展的所占比重很小,并不具备牵引长三角发展的能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