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迅猛,欧洲破防了!
中国海上风电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力。近两年,中国风电整机商的海外动作逐渐频繁,头部整机商全数出海,中国新能源走向全球的产业凑成了“三宝”——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风电装备。
明阳集团7月初便在国内与国际连获两大成就。7月2日,欧洲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商将采购中国明阳智能生产的风电机组;仅隔一日,全球单体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OceanX 明阳天成号”在中船黄埔文冲船厂正式完成安装。中船海装和东方电气风电也都自主研制了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这一系列操作标志了中国在全球海洋风电市场中的卓越地位,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风电市场中的强劲竞争力。
但是,中国的风电产业的蓬勃发展,让德国紧张了起来。去年年底,德媒《世界报》(Die Welt)曾报道:“中国风电产业正准备征服欧洲市场,而德国本土的涡轮机制造商对此几乎无能为力。德国的能源转型本应为德国带来‘经济奇迹’,但现在看来不会发生了。”
01 明阳闯进德国市场 加剧欧盟担忧
当地时间7月2日,德国清洁能源资产管理公司Luxcara已与明阳签署了优先供应协议,为位于德国北海的Waterkant海上风电项目供应风力涡轮机。该协议包括16台“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风力涡轮机”,每台容量高达18.5兆瓦,计划于2028年安装,将使用100%可再生能源制造。
中国风力涡轮机制造商渴望在欧洲市场获得机会。中国整机商制造的风力发电机组以低廉的价格,在过去几年间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众多欧盟国家都已成功安装了来自中国的风电机组。然而,尽管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风电市场,其风电领域却尚未迎来中国机组的进入。这是明阳对德国海域的尝试,也代表着中国机组在德国海域的第一次入驻。
Luxcara报告称,这项协议该要求这些涡轮机需要在2028年安装在Waterkant风力发电场。去年8月,Luxcara在德国政府的拍卖中赢得了建设风力发电场的权利。这款涡轮机将适用于中高风地区,能抵御台风。该发电厂能够为约40万户家庭发电。
但是,欧洲风电行业游说团体指出,该交易让中国获得了德国关键基础设施的使用权。他们还引用了今年4月欧盟称中国存在市场“严重扭曲”的观点,称中方引导不公平竞争。而欧洲和中国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近期也在升级,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方面。就在今天(7月5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对进口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德国经济部长告诉路透社,他们将仔细审查这份供应协议,并且提到了公平竞争的必要性。就在他发表上述言论的同一天,德国宣布计划拒绝一项将MAN Energy Solutions燃气轮机业务出售给中船集团子公司龙江广瀚的提议。可以看出,他们对中国激烈竞争进军西方市场而感到担忧。
目前,网络安全标准已成为欧洲风电行业普遍采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必要情况下,如欧盟国家达成共识,欧盟将有权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采取措施限制或禁止中国风力涡轮机进入欧盟市场。
“Waterkant团队对2023年底国际招标收到的涡轮机报价进行了彻底审查,”Luxcara在公告中写道。除了技术、财务、合同和环境方面的考量外,该公司选择明阳还基于一项全面的尽职调查,涵盖供应链、符合欧盟分类法的ESG合规性,以及由独立机构DNV和KPMG支持的网络安全调查。
Luxcara还强调,通过选择最大的涡轮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场生产率,加快德国的能源转型。他们表示,这将有助于创造行业竞争,但控制权仍将由一家独立的德国公司掌握,部分零部件也将在欧洲境内生产。
02 欧盟盯上中国风电业 德国风电陷入困境
在去年胡苏姆举行的德国风电行业行业峰会上,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动力系统分会的负责人Dennis Rendschmidt向“能源觉醒政策”泼了一盆冷水:“在欧洲,中国制造商已经规划,甚至已经安装了2.8吉瓦的风力发电,”“政治界和整个社会必须思考如何采取行动应对。”
德国各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的高管表示他们都陷入了亏损。质量问题、通货膨胀、昂贵物流、漫长的审批程序以及过度紧张的供应链是造成当地风机制造商困境的多种原因。
德国总理朔尔茨曾承诺,能源转型本应在德国引发一场“经济奇迹”,但他可能失算了。中国已经构建了庞大的风机生产能力,这种规模效应使得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从而推动了中国制造风机的价格竞争力。
“全球超过50%进入应用的风力电机目前都在中国,”西门子歌美飒首席执行官Jochen Eickholt强调:“这种产能规模给我们带来了显著的劣势。”他进一步表达了他的忧虑: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这些庞大的生产工厂将积极寻求海外市场作为新的增长点,这无疑将加剧全球风电市场的竞争态势。
综合Politico与法新社消息,中国在2020年已超欧盟,成为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截至2022年,中国风力涡轮机企业已占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这无疑给欧盟本土产业带来巨大压力。
现在,德国制造的风力涡轮机中有60%至70%的部件来自中国。许多铸件和锻件已经不在欧洲生产。未来,中国可能会直接提供整台涡轮机。欧洲能源可能进一步单方面依赖中国。
今年4月,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玛格丽特·维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表示将对中国风机供应商展开新的调查,并开始研究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发展风电场的条件。
维斯塔格提到了欧洲太阳能行业的衰退,因为欧洲太阳能几乎被来自中国的供应商摧毁。欧盟委员的声明似乎源于一种担忧,即欧洲在一系列关键技术领域可能会被廉价的中国产品浪潮所淹没:“我们不能再让欧洲太阳能电池的情况在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或芯片上重演。”
这次针对风电设备的调查将依据欧盟外国补贴法规进行。自2023年7月起,该法规正式允许欧盟委员会评估外国补贴是否帮助企业在公开招标中提交了过于有利的报价,从而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CWEA)发声表示,此举是严重的贸易保护行为,向世界发出了歧视中国企业和实施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这会严重扰乱全球风电行业正常市场秩序,阻滞风电全产业链创新,增加风电开发难度和成本,进而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和绿色转型的进程。
03 新的中德贸易关系 “去风险化”是新趋势
长期以来,中德两国保持着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互为重要商业伙伴。在过去的50年里,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已经连续八年蝉联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然而,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经济共生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工业领域的竞争态势日益加剧。
去年7月,德国发布首份《对华战略》,将中国称为“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系统性对手”。该文件表明,德国正朝着减少对中国经济依赖,同时确保供应链稳定的战略转变。
德国联邦统计局(Destatis)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仍为德国主要货物贸易伙伴,贸易额超过2500亿欧元,不过较去年下降15.5%,且德国与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差距缩小,中国仅超美国7亿欧元,而2022年两国相差501亿欧元。法媒《世界报》(Le Monde)报道称,美国或将取代中国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德两国的关系会脱钩:尽管双方存在分歧,德国仍愿意与中国接触。
10月,中德两国政府发布联合声明,达成25点共识,旨在扩大市场准入并加强资本市场投资合作,深化中德经济关系与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此外,今年4月16日,习近平主席与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在北京举行会晤,再次确认了中德双边关系的持久力量。
华尔街日报此前报道称,在欧盟和美国普遍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之际,德国考虑削弱审查中国投资的计划。德国近年来收紧了对华技术出口和投资限制,但最新动向显示,政府可能放弃部分原计划中的严格审查措施,转而采取更温和的修改现有规则的方式,以平衡安全与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