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零下253℃跨洋运输在深圳成功完成
10月22日,全球首例长距离跨洋液氢运输,于深圳盐田港成功完成,这意味着全球最远,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跨入全球氢能长距离跨洋运输,利用产业发展“先行先试”的新赛道。
据悉,本次示范项目是中国海油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开展的产业技术与资源合作。液氢装载在保冷的40英尺的液氢ISO标准罐式集装箱内,通过马士基货轮进行运输。货船于当地时间9月4日从欧洲鹿特丹港装船,经由大西洋至好望角再到马六甲海峡,最终抵达深圳盐田港,以“船边直提”的方式在盐田港卸下,圆满完成首船吨级以上液态氢长距离跨洋运输。
液化氢气以“船边直提”的方式卸载。图源/马士基集团
液化氢气装船至“美杰马士基”。图源/马士基集团
截至目前,液氢作为在零下253℃进行常压保温运输的特种货物,如此超长距离运输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次。这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液氢运输技术和安全管理的领先地位,更是在全球氢能运输领域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破解液氢长距离跨洋运输难题
氢能安全高效的运输技术是决定氢能产业能否长足发展的关键环节。现有运输形式以气氢、液态氢、有机物储运氢为主,其中,液态氢以能量密度高、运输效率高等优势,成为解决未来大规模、长距离氢能运输利用的首选形式。
中国海油气电集团技术研发中心设计总师肖立介绍,为确保首次液氢顺利通关并安全接卸,中国海油项目团队针对液氢长距离跨洋运输产业链,系统性开展了运输工艺技术、装备技术、安全技术及国际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突破了液氢罐箱海运工艺控制技术、全产业链定量化风险识别技术、港口液氢2.1类危化品“船边直提”接卸等系列技术难题,打通了各个环节的安全技术瓶颈,确保“首航”顺利开展。
我国氢能产业链加速发展
本次示范项目创造性实现了液氢的首次船舶接卸,中国海油在国内外率先实现了液氢国际跨洋运输的全产业链贯通,系统性掌握了液氢国际运输利用的产业技术体系,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探索出新的实践路径。
氢能是实现多领域深度脱碳的重要载体,如今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电力、农业等多个领域。面对全球氢能市场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清洁氢生产成本差异逐渐变大,当前,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正在积极开展氢和氢基燃料的国际贸易,通过贸易连接全球氢供应和需求。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预测,到2050年,超过30%的氢气生产将用于国际贸易。
目前,全球市场液氢使用规模在每天500吨以上,国内液氢产能最高达每天5吨,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民用液氢规模具有很大的空间。
肖立称,液氢供氢纯度高,在技术路线各环节中,硫、氯等杂质含量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可有效满足半导体、电真空材料、硅晶片、光导纤维等高端制造领域的特殊要求。
在 “双碳”战略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2024年3月,加快氢能产业发展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我国作为最大的制氢国,年产氢量可达4000万吨。目前,我国各地市总计发布氢能政策438项,97家中央企业已有45家布局氢能,全产业链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据预测,到2060年,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将达到4.6万亿元。
运输技术是决定氢能产业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液氢以能量密度高、运输效率高等优势,成为大规模、长距离氢能运输利用的首选形式。如今,全球最远液态氢海运示范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推动我国构建创新链、产业链,探索氢能贸易提供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