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O净零谈判推迟至2026年,国际航运成本要变天?
2025年10月17日,国际海事组织(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特别会议在伦敦落下帷幕,原定审议通过的净零框架最终未能达成共识,会议宣布休会并将于12个月后再次召开,这意味着全球航运业的脱碳规则制定正式进入 "延长期"。作为承担全球80%国际贸易运输的关键行业,这场谈判的搁浅不仅让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实现路径蒙上阴影,更给外贸企业、物流从业者带来了一连串亟待应对的不确定性。

一、事件核心:推迟的谈判与待解的框架
此次谈判的核心议题是《MARPOL公约》附则VI修正案草案中的 "IMO 净零框架",这一框架早在2025年4月的第83届MEPC会议上已获初步批准,被纳入新增的第5章内容,旨在通过两大关键要素推动减排:一是全球统一的燃料标准,要求船舶逐步降低燃料碳强度;二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定价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倒逼转型。
按照原定计划,本次特别会议应完成最终表决,使框架在2027年正式生效,覆盖全球85%碳排放的5000总吨以上远洋船舶。但随着新加坡提出 "推迟投票" 动议并得到巴拿马、美国等国支持,谈判进程被迫中断。在此期间,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闭会期间工作组(ISWG-GHG20)将继续推进实施指南的制定,为后续谈判铺路。
二、谈判搁浅背后:三大利益阵营的博弈
IMO 秘书长曾强调,航运脱碳需要 "集体协作与承诺",但现实中各国的利益分歧最终导致了共识破裂。从会议披露的信息来看,三大核心矛盾成为谈判的 "绊脚石":
1. 发达国家内部的立场分裂
欧盟原本是净零框架的坚定推动者,但希腊的反对让这一阵营出现裂痕。作为全球21%运力的掌控者,希腊提出若按当前版本通过碳税,本国船队每年将增加27亿欧元支出,这一成本压力得到法国、丹麦等国附和。与此同时,美国则采取强硬姿态,以 "金融制裁" 威胁支持框架的国家,试图阻止碳定价机制落地,将谈判变成了 "压力博弈" 而非技术磋商。
2. 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与抗争
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明确提出,必须将《巴黎协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纳入框架,要求给予8年过渡期、税率减半,并将部分碳税收入用于 "全球南方" 港口绿色基建。这一诉求打破了美欧主导的谈判格局,使 "谁来付费、付多少、何时付" 成为核心争议点,而非简单的 "是否减排"。
3. 方便旗国的集体反对
利比里亚、巴拿马、新加坡等全球头部方便旗国的立场至关重要 —— 这些国家掌控着全球52.03%的船队吨位。它们担心严格的碳规则会削弱自身航运注册优势,因此集体反对通过 "默示接受" 程序快速推进框架生效,主张采用尘封半个多世纪的 "明示接受" 程序,实质为框架生效设置更高门槛。
三、行业震动:从运费到布局的连锁反应
谈判推迟的消息一经公布,全球航运市场立即给出反应,一系列连锁影响已开始显现:
1. 成本转嫁提前启动
尽管规则尚未落地,部分头部船公司已开始在亚欧航线加挂 "碳附加费" 栏目,按箱型收取90-150美元不等的费用,以 "先收后返" 的名义提前转移潜在成本。市场分析指出,这种操作本质是让货主提前适应 "碳即成本" 的逻辑,为未来正式碳税落地铺路。
2. 航线竞争力格局生变
国际航运公会的模型测算显示,若原碳税方案落地,亚欧航线40尺箱将额外增加230-280美元成本,而跨太平洋航线仅增120-150美元。成本差距已引发货流动向调整,部分跨境电商开始将欧洲货物从海运转向中欧班列,即便铁路当前成本更高,但可规避未来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
3. 区域规则或成 "替代方案"
业内普遍担忧,IMO全球规则的推迟可能催生区域规则 "碎片化"。欧盟已放出风声,若IMO框架难产,将在2025年把航运纳入EU ETS(欧盟碳市场)。这意味着船东可能面临 "一地一策" 的监管困境,进出不同区域需缴纳多重碳成本,进一步推高运营复杂度。
四、应对指南:外贸与物流企业的破局方向
对于依赖国际航运的外贸商和物流从业者而言,谈判推迟不是 "喘息期" 而是 "准备期",可从三方面布局应对:
1. 用合同条款锁定成本风险
在与船公司签订长期合同时,应明确 "碳附加费" 的上限条款,将单箱成本涨幅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如不超过150美元 / 大箱),约定超出部分由船东承担,通过商业条款对冲政策不确定性。
2. 构建多式联运弹性网络
针对亚欧航线碳成本攀升风险,可提前与中欧班列、中亚公路等物流渠道签订备用协议。尤其对于有绿色标签需求的欧洲客户,铁路运输的碳足迹优势可能转化为市场溢价,且当前布局可获得更优议价权。
3. 关注船舶合规属性
不同船旗国的合规要求可能存在差异,在订舱时可要求船公司披露船舶注册地及碳强度评级(CII)。优先选择高评级船舶,既能降低未来整改风险,也可能在区域碳规则中获得优惠待遇。
结语:碳成本时代不会迟到
IMO谈判的推迟本质是全球航运脱碳进程中的 "技术拉锯",而非 "方向逆转"。从2023年IMO 确立2050年净零目标,到2025年框架草案成型,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已是必然趋势 —— 碳税或许会迟到,但碳成本绝不会缺席。
对于外贸和物流行业而言,与其等待统一规则落地,不如主动构建 "低碳适应力":无论是布局绿色物流渠道,还是优化合同成本控制,提前行动者终将在 2026年的谈判重启后,把 "合规成本" 转化为 "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