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集装箱船市场中支线船板块,呈现出显著活跃态势。多家船公司纷纷下单订造新船,推动新造船订单量持续攀升。

德国航运巨头赫伯罗特(Hapag-Lloyd)上周宣布,即将敲定22艘容量在1,800至4,500TEU之间的船舶订单,主要用于替换该尺寸段的老旧运力。首席执行官Rolf Habben-Jansen表示,若年需求增长保持3%,当前订单可被市场消化,并强调新船对旧船的替代将部分抵消新运力投放带来的冲击。

微信图片_2025-11-21_092512_324.jpg

据船舶经纪公司Intermodal数据显示,10月前两周,市场就涌现了16艘支线船新订单,延续了9月份签约26艘的强劲势头。截至10月底,今年全球已订购157艘支线集装箱船,使得支线船总订单量攀升至293艘。订单与现役船队比率已从3月份4.6%的历史低点回升至目前的7.54%。

Intermodal研究部门主管Yiannis Parganas深入分析了支线船市场走强的深层原因。首先,贸易格局的演变是关键驱动力。随着贸易局势变化、相关港口限制措施,促使供应链进行调整。货物流向正加速转向替代性门户港和中转枢纽,特别是在东南亚、印度和地中海地区。这种转变提升了区域连通性的重要性。而支线船舶凭借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高效连接次级港口与主要干线枢纽,执行短程海运任务,这正是大型船舶难以替代的。

微信图片_2025-11-21_092516_565.jpg

支线船尺寸比较数据表

船队结构老龄化与监管压力也构成了强大的更新需求。当前支线船队的平均船龄已高达15.2年,创下历史新高,其中20年以上船龄的船舶按运力计算占比约26%。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船舶碳强度指标(CII)等排放法规日益严格,未来18至24个月内,大量老旧、高排放的船舶将因不合规而被迫退出市场。这种大规模的自然淘汰过程,与当前加速的新造船活动相结合,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且快速演进的市场供给格局,使支线船板块的发展轨迹显著区别于其他集装箱船细分市场。

新造船订单的具体流向也揭示了市场动向。除了大型班轮公司的订单,许多专注于区域性运输的航运公司和船东也在积极下单:

越南船东海安运输与装卸股份公司(HAI AN TRANSPORT AND STEVEDORING)在拥有9艘800至1,800TEU船舶的基础上,新增了2艘7,100TEU和2艘3,000TEU订单,同时均保留额外可选订单。

德国船东Asiatic Lloyd在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增订2艘7,100TEU船舶,其全部该型船均采用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的SDARI Sealion 7100设计并长期租赁给达飞轮船;

希腊船东Danaos和Conbulk也分别在中集集团和扬州国裕船舶订购了1,800TEU和5,000TEU的船舶。

综合来看,全球支线集装箱船市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上升周期。驱动这一波订单潮的,一方面是应对老旧船队迫在眉睫的淘汰压力,另一方面则是顺应因地缘政治和贸易政策变化而重塑的全球物流网络。

在此背景下,灵活高效的支线船舶角色愈发重要,而中国船厂则凭借其承接能力,成为了支撑这股建造热潮的重要力量。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