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装备板块兴起后,各家船厂铆足劲扎堆研发海洋油气开采装备,同质化发展的困局仍未打破。

经济下行殃及贸易滑坡,贸易不景造成航运惨淡,航运冷清进而影响造船,造船业注定会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而起伏。船企转型已经拉开了序幕。但专家指出,转型是正确的选择,但不要挤在一条道上,造成新一轮的同质化,形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要视自身优势谨慎选择,尽量避免产业雷同。

转型仍有机遇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认为,当前形势下,船企当务之急是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以转型谋破局。来自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1--7月份,国内造船业三项指标下滑明显,其中完工354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7.7%;新接订单116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0.7%;手持船舶订单12348万载重吨,同比降29.9%。接单难、交船难、回款难,是当下全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尤以交船最难。1--7月新船成交仅为完工量的 1/3,上半年国内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8%。

而王锦连认为,新需求正蕴含着新机会。据其分析,从全球范围看,机会在两个方面给出了提示。其一,今年以来,相对于集装箱船、散货船成交总量的低迷,与油气相关的油船、液化气船、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海工辅助船等装备市愁跃起来。油船占比由上年的14.7%升至27.3%,LPG(液化石油气船)、 LNG(液化天然气船)市场广为看好。而国内船企多以制造散货船、集装箱船为主。其二,国际海事机构针对节能减排、安全可靠等推出一系列强制性新规标准,国内不少船企受制于研发能力应对新规较慢,在国际竞争中未免被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张广也表示,在新船订单需求低迷之时,有两点积极因素值得关注:一是新船价格不断下滑,较金融危机前降幅超过50%,有的已跌破船厂成本线,继续往下的空间不大。二是船舶运输市场虽然不景气,但用于油气开采的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却很活跃,订单金额大有超过传统船舶之势。当前船厂生产节奏放缓,产品结构调整却可以加快。

避免产业雷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认为,在本世纪,绿色技术和海工装备的发展是船舶行业的两大焦点。今年,随着外高桥造船厂建造的海洋石油981和熔盛重工建造的海洋石油201等一系列深水装备的相继投用,让我国迈进了3000米深水开发俱乐部。“从中国来说,目前我们主要在近海开采油气,走向深海后对设备需求将增加。”除了国际贸易带来的航运需求,快速增长的海洋油气开采将成为船舶工业的另一大“影响因子”。业内认为,目前国际油价超过90美元,未来油气价格呈上升趋势,海洋油气开采设备的市场广阔。吴有生院士近期曾到南海考察,他表示,我国有很多岛屿、岛礁迫切需要建设,需要研制新的海洋工程装备,而目前国内这一块仍是空白。“各家船企眼光要放长远,不要‘人云亦云’,尽快形成自己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装备板块兴起后,各家船厂铆足劲扎堆研发海洋油气开采装备,同质化发展的困局仍未打破。但是,海工装备受制于资金、技术等门槛,并非所有船企都能“啃”下。

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包张静表示,海洋工程制造业是一个方向,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船厂都能进入这个行业,它的门槛比常规船舶的门槛高很多,因为这个市场的营业模式等方方面面跟常规完全不同。专家呼吁,船企要实施错位竞争、差别经营、特色发展战略,避免产能过剩。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