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政府的批准,标志着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国油气供应商尼克森公司的交易大局已定。尽管此案仍需经过美国和巴西两国政府批准,特别要经过扼杀了多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批准。但即使美方不同意,最多也只能强迫中海油卖掉尼克森公司在墨西哥湾的油田,而这项资产仅占尼克森公司总资产的8%。

正值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接二连三碰壁之际,中海油这笔巨额交易成功经验何在?

中海油这笔交易成功的基础,当然是对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互利前景。中国是石油天然气消费需求迅猛增长的大国,油气产品进口已跃居世界前列,并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跃居世界第一。去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已达25378万吨,成品油进口4060万吨,液化天然气进口1221万吨;今年前三季原油进口20038万吨,同比增长6.4%;成品油进口2897万吨,液化天然气进口1045万吨。相应的,中国已成全球石油天然气企业竞逐的热门市场。正是这样的经济基本面,决定了这笔交易的互利性质:中海油得以取得更多海外资源补充资源储备,并促进其产品组合的多样化,而加拿大商业环境良好,许多风险都低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投身中海油这样的中国大型石油公司更是尼克森公司之辈的上佳出路,因为中海油等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稳固地位意味着他们的产品能获得更有保障的销售市场。

尽管如此,对交易双方企业有利,并不意味着一笔跨国企业并购交易就一定成功,因为形形色色的政治性风险必会对此产生影响,对石油、天然气这样的战略性资源行业尤其如此。一般而言,独占热门战略性资源之利的意图,常会蒙蔽东道国朝野和民众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自身资金、技术、人力的局限性,更看不到销售渠道的重要性,而任何资源只有在有需求时才是财富,无需求时很可能就是垃圾。在资源牛市期,“保护本国资源”的情绪尤其会高涨,对外资的限制性政策也会接连出台。在资源熊市期,非理性情绪会显著消退,认识到外来资金、技术、人力和外部市场销售渠道重要性的人会大大增多。正因为如此,这类战略性资源的开发者若要实施跨国收购交易,最好奉行反周期策略,尽量在熊市期间出手,以避免遭遇太大阻力。目前油气价格虽然较高,但比高峰期已明显下降,而且其中不乏虚幻的泡沫成分;中海油这笔交易能成功,在相当程度上应归因于这个恰当时机。尽管这笔交易一经披露就在加拿大激起了强烈争议,但假如在前两年开展这笔交易,争议必会比现在猛烈许多,成功几率也就渺茫了。

战略性资源的跨境交易要想成功,更需选准一个敌意不那么浓烈的东道国。在这方面,中海油2005年在竞购优尼科的交易中曾备尝苦涩教训。美国传统上相当重视对外资的政治安全审查,而且某些政治势力将中国视为唯一潜在战略对手,泛政治化倾向突出。因此,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美国可能是发达国家中政治风险最高的国家,偏偏中海油又属于敏感的战略性资源开发行业,一开始选择美国公司,无异于自投虎口,失败是必然的。相信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之势还会持续,希望在美中资企业增进美国民间对中国的正面了解,化解美国社会的某些偏见。要想实现竞购美国企业的目标,初期进入美国的中资企业规模不能太大,所处行业也不能太敏感。

相比之下,加拿大固然也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政治经济都深受美国影响,一度对中国资本颇为歧视,但毕竟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而且加拿大经济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的程度远高于美国,对中国资本的态度相应要比美国好得多。把加拿大这个资源禀赋不次于美国、商业环境和治安环境都处于上佳水平的国家作为在西方收购战略性油气资产的突破口,实在比选择美国强得太多。也正是由于日益紧密的中加经贸关系已极大地推进了双边的政治关系,加拿大决策层才最终下定决心不顾反对者聒噪而批准这笔激起了巨大争议的交易。

中海油将尼克森公司纳入麾下基本已成定局,但未来的考验仍不可忽视。毕竟尼克森公司的资源以开发成本较高的油砂为主,只有在油气价格较高时才有商业价值,而油气资源价格的高位未必能长久维持,在“页岩气革命”冲击下尤其如此。今年1月30日纽约市场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价为每桶98.78美元,2月至5月初在伊朗危机、叙利亚危机等因素炒作下多数交易日位于100美元以上,2月27日达108.56美元,随后便步步下跌,本周二为85.79美元,QE3也未能助力其反弹。再说,加拿大过高的劳动力成本、僵硬的劳动法规和极端保护主义且强大的工会组织也会给中资企业带来许多难以预料的麻烦。

祝中海油国际化征程的万里长征一路走稳走好。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