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狩猎

接近张志熔的人说,即使张本人也没有想到,他在七年前的一个闪念,竟会在日后深刻影响中国造船业的格局和版图。

一个流传较广的版本是,2003年,时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给国家领导人写了一封信,称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当时,这份文件几经辗转,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张志熔看到了。

这让张兴奋不已,他正在考虑如何从地产业转型。

那时的张志熔已是上海地产业年轻的大亨。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建材交易和承包积累了财富,然后投资房地产。1994年,大量房地产开发商破产的时候,张志熔集中资金开发的商品房却在市面上销售一空。2009年,总部位于上海的恒盛地产登陆股市。

此前,这个隐秘的富豪深藏在众人的视线之外。数年间,张志熔家族一直刻意躲避媒体的关注。

据接近张志熔的人描述,他在资本层面长袖善舞、政商人脉深厚,交际能力极强。张在高中时的班主任邓妙娟说:“知道我家外墙漏水后,他就让父亲派了两个小工过来泥墙。”那时,家境不错的张志熔也会常常为同学们的体育用品埋单,对圈子里的人都很照顾。

陈强和张志熔属于同一个圈子——上海市青联,而“熔盛三剑客”的另外一人陈惠娟则是张志熔老家江苏省如皋市前市委书记。分析者称,这种组合颇为经 典,代表了中国产业经济十多年来的增长动力——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行业领军人物破釜沉舟的投入,以及敢于冒险的民营企业家高超的资本整合能力。

当时国际造船业刚刚走出长达15年的低谷期。2004年,全球造船完工量首次超越1975年的历史高位,产量持续攀升,直至2011年,造船完工量达15891万载重吨,刷新历史记录。2003年之后的5年间,嗅到了“腥味”的各路资本蜂拥造船业。

此后上演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个绝妙组合的惊人能量。

在中国,继上海、大连两大造船集群之后,宁波、靖江等地跃跃欲试,都希望成就中国第三大造船基地,但熔盛重工的突然崛起让江苏如皋完成逆袭。 2005年10月28日打下第一根桩的熔盛重工,一年后便开工建造首制船,仅用了六个月便迎来首制船下坞,这样的速度在世界造船史上,绝无仅有。共计四座 船坞设计年生产各类船舶与海洋工程800万载重吨以上,成为中国最大的单体造船厂,瞬间将发展多年的国企甩在身后。

2010年,熔盛重工全年营业额达到120多亿元,成为中国体量最大的民营船企。当年年底,熔盛重工成功赴香港上市,募资规模超过140亿港元,创 下中国民企之最。同时,熔盛重工的存在一举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曾排名在江苏省倒数第三的如皋市托上了江苏省县级城市排名的“八仙桌”。

这一年,张志熔以178亿元身价排名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26位。

“三剑客”分道扬镳

陈惠娟的“图画”是让如皋变成一个因造船而建立的崭新的城市,但“熔盛三剑客”还没来得及享受香槟,熔盛重工便被困在了孤岛。

2012年12月24日,熔盛重工发布《盈利警告》,根据截止2012年11月30日熔盛重工及其附属公司未经审核综合管理账目和公司评估,2012年全年熔盛重工净利润将首次为负。

受国际贸易趋缓导致的国际船运业萧条影响,全球造船企业处于煎熬之中,而这种日子还将持续几年。熔盛重工子公司熔安动力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冯建军 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说:“现在造船业处于下行周期的中间阶段,预计到2017年行业形势才能见底回升。”他分析,在今后的几年内,国内船厂中将有 一批企业面临倒闭危险。

熔盛重工这匹造船企业中的“骆驼”是否会先死?

陈强的造船梦也接近破碎边缘。多位熔盛重工员工向本刊记者表示,他们公司正在通过如合并部门、二次竞岗等多种方式裁员。在熔盛职工之家的派遣工招聘办公室门上,张贴着1份11月的《关于办理离职手续的通告》,每隔10分钟发一次牌号,每小时办理20至40人(离职)。

在江苏熔盛大门对面,昔日人满为患的员工宿舍正变得萧条,大批的派遣工已经离去。晚饭前后,从工厂大门出来的员工不足百人。据一位熔盛重工中层员工向本刊记者证实,该公司员工数目前不足1万人。这距最高峰时的5万人已减少80%以上。

本刊记者于2013年1月14日在如皋看到,与长青沙岛临近的长江镇,有大量尚未完工的商品房处于停建状态,一些已建成的地产项目销售率极低。一座装修高档的花园小区入夜后灯光三三两两,暗淡空旷。

2011年4月26日,江苏熔盛与安徽省全椒县政府签署《产权交易合同》,根据协议,江苏熔盛将受让全椒县政府持有的全柴动力控股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全柴集团)100%股权。

签约当天,全柴动力每股股价最高卖到15.25元,此后股价一路下跌,到2011年12月14日达到当年最低点的12.61元。毁约一事公之于众后,全柴动力股价更是锐减到了2012年9月26日和11月21日的两次最低价——7.21元。

就在8月份,熔盛重工收购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全柴动力)毁约。熔盛重工多位中层管理人员向本刊记者透露,他们之所以会在最后时刻放弃收 购全柴动力,主要是因为全柴动力身为国有企业,股改过程太漫长。此外,在签约收购期间,有全柴动力人员透露了收购事宜,导致全柴动力在签约时股价上涨、签 约后一落千丈,熔盛重工无法承受。

业界分析,毁约虽让熔盛重工避免了数十亿元的巨额现金支出,但其商业信誉、企业形象也因毁约而一落千丈;原本期望借助熔盛重工入主而开拓发展新局面 的全柴动力亦付出了时间成本,历经16个月的等待后重回原点。不仅如此,随着熔盛重工要约收购预期的逐步衰减、股价的持续下跌,前期为获取要约套利收益而 大举建仓的各路投资者,最终也需面对大比例亏损的残酷现实。

熔盛重工副总裁邓辉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证实:“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资金链断了。熔盛重工与全柴动力签约时,对方收购股价为16.4元,但准备整合时股价已经跌倒了12元,如果执意收购,就违背了最开始的初衷。这也是我们向证监会申辩的内容。”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位对熔盛重工较熟的人士向本刊记者分析,毁约责任并非全在于熔盛重工。他透露,2012年8月31日股民到证监会门口闹事后,除了证监会入驻调查,还有中纪委介入调查此案。中纪委调查的对象是,是否有当地政府官员涉嫌内幕交易。

熔盛重工问题的持续发酵,最终让张志熔选择了离开。与此同时,张志熔的父亲张德璜亦因退休关系,辞任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执行董事职务。

对于张志熔的辞职,接棒者陈强在就任董事局主席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张志熔此次“裸退”,民营企业家“让位”于职业经理人,将成为载入民营企业史的重要一页。他称自己“曾劝张志熔兼任公司一些职务,但被张拒绝”。

但媒体对此纷纷猜测,张志熔辞职是与此前涉嫌内幕交易案有关。不过一位熔盛重工员工向本刊记者透露,其实张志熔在2012年4月份的一次股权变更时即有辞任意向,“全柴毁约与内幕交易案只是加速了其辞职。”

本刊记者获悉,如皋市市委书记陈惠娟已于2012年6月7日调离岗位。张志熔的辞任正式宣告“熔盛三剑客”分道扬镳。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