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效应显现

“两家公司整合以后,中远海能成为一家既有油轮船队,又有LNG船队的公司,实现 内外贸联动 、 大小船联动 和 黑白油联动 ,平衡内外贸市场波动,增强抗风险能力”,秦炯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截至今年9月30日,中远海能经营油轮船舶115艘,1806.8万载重吨,持有订单10 艘,192.0万载重吨;LNG船舶14艘,225.3万立方,持有订单20艘,345.6万立方。其油轮船队运力规模“世界第一”,而LNG船队规模则是“中国引领”。

重组后,2017年上半年,油轮和LNG两项业务收入,占中远海能总收入约34%,对毛利贡献占比也超过55%。

此外,2017年上半年中远海能实现8.52亿元净利润,比重组前2015年上半年2.99亿元净利润增长了约185%。

中远海能的LNG板块表现亮眼,上半年贡献净利1.3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了73%。

尽管航运业整体供过于求,但近期呈现回暖趋势。10月18日,工信部透露,今年1-9月,全国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0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7%,其中海船为760万吨。

“我们认为集运业供给端一定程度上可控,一方面船公司可以灵活配置运力,另一方面新船实际交付往往存在推迟的情况,而在需求端,欧美经济回暖带来欧美干线需求复苏,集运业已经出现了长周期向上的拐点”,兴业证券也在18日研报中分析指出。

不过,秦炯还是看到了潜在的挑战。他指出,目前中远海能“世界第一”的控制力仅占全球总运力的3%,对全球市场的影响还比较有限。

目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65%,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海运占其中的91%。由此推算,中远海运能源仅占中国原油海运进口量的14.4%。

为了化解“船队规模发展”与“市场运力过剩”的矛盾,中远海能借助“以货造船”等业务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今年2月以来,中远海能就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公司壳牌集团先后定制了“楠林湾”轮和“榕林湾”轮。

“当时船舶还在图纸规划阶段,我们就和壳牌公司充分讨论,未来这条船将投放在哪个市场、哪个区域,因为不同区域的航行、操作空间有不同的要求,我们针对其个性化要求,完完全全为其定制船只。”秦炯回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楠林湾”轮不仅增加了节能装置,满足了壳牌把舷梯布置在平行中体部位,避开软管吊的吊臂的特殊空间要求,还设置了完全满足壳牌要求的防海盗设施,可以在危险情况下,确保两套电话与外界及时联系等。

4月18日,11万吨成品油/原油船“楠林湾”轮亮相广州。根据定制协议,该轮将直接为壳牌提供为期5年以上的油品运营服务。7月,“榕林湾”轮也投入使用。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