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晚间,包括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船舶”、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工”)、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船科技”)、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船防务”)、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久之洋”)、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动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船应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海洋防务与信息对抗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防”)以及中船重工汉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船汉光”在内的九家上市公司同时发布了“关于控股股东股权无偿划转的提示性公告”和“收购报告书摘要”。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公告初步兑现了市场对中国船舶集团整合的预期,从方向上看,中国船舶集团顺应了全球造船企业多兼并重组的大趋势,军民业务协同弥补了民船市场的缺口,加速了我国船舶向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相应上市公司的业务也将得到结构性优化,有利于提升效率释放业绩。

01、“揽入”九家上市公司

实际上,为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聚焦船舶主业,中船工业集团与中船重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新设中国船舶集团,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整体划入中国船舶集团,这是本次两船旗下上市公司宣布控股股东将变更的重大背景。

收购报告书显示,中国船舶集团系国有独资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国务院国资委为中国船舶集团唯一出资人和实际控制人。中国船舶集团于2019年11月8日设立,为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实施联合重组而新设,具备国家授权投资机构资格。

久之洋、中船应急等九家上市公司均表示,本次划转完成后,中国船舶集团将整合中船工业集团和中船重工集团优势资源,统筹优化核心能力建设,聚焦使命任务,保持战略定力,重点发展海洋防务装备产业、船舶海工装备产业、科技应用产业、船海服务业四大领域,构建产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领先、军工核心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世界一流船舶集团。

截至目前,中国船舶集团设立不满三年。财务数据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船舶集团总资产53.12亿元,总负债2.14亿元,净资产50.98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4.04%,2020年,公司尚未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4.8亿元。

此外,中国船舶集团对外投资一家公司,为中国船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00%。天眼查显示,目前,中国船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参股两家公司,分别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集团风电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比例分别为20.62%,16.68%。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收购完成后,中国船舶集团通过持有中船重工集团100%的股权和中船工业集团100%,从而拥有久之洋、中船应急、中船汉光、中国船舶、中国工业、中国动力、中船科技、中船防务以及中国海防等9家上市公司控股权。

02、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国资委整合船舶工业的目标非常明确,即引领我国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走向造船强国。


按照整合时的构想,新的中船集团将在大型邮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世界级海洋装备领域不断发展。

资源整合将有助于中国造船业从量到质的转变,帮助中国企业获得更多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订单。

如果说此前中国在民用船舶建造领域更多只能承接一些低端劳动密集型的项目,很多高端设备制造以及船型建造仍掌握在包括日韩等竞争对手手中,那么重组之后的中船集团也开始按照此前的目标向高端船舶制造业发起了冲击。

6月29日,中船集团向法国达飞海运集团(下称“达飞海运”)交付了其自主设计建造的23000TEU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达飞·索邦”号,这也是达飞海运共9艘同型订单中的最后一艘。

该船型为全球首创,技术方面涉及到LNG燃料舱加注气体和气试航行试验等一系列技术盲区和关键流程。由于航运业减排、脱碳目标的制定以及一系列相关新规定的实施,未来对这类产品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

中船集团旗下中船贸易、七〇八所、沪东中华、江南造船、中船动力集团、物资公司等分别承担起经营、设计、建造、动力配套和液化天然气(LNG)气体加注等技术攻关。

从去年9月首艘“雅克·萨德”号交付,中船集团实现了平均每月完工交付一艘船的目标。

中船集团旗下双燃料动力首次应用在超大型集装箱船上是一项技术创新。同时还通过国内首创的槽车加注方式,成功解决了大吨位LNG加注难题,实现了零的突破,为形成一系列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对后续双燃料船舶建造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中船集团方面的说法,该系列船的研发制造和交付进一步夯实在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的领先地位,彰显了集团作为全球最大造船集团雄厚的研发、设计、建造、配套实力和掌握高端海洋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的胆略与雄心,标志着在世界超大型集装箱船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引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跨越。

03、内外部条件有利于中船系整合推进

安信证券军工行业高级分析师温肇东表示,中船系整合有三大看点值得关注。一是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二是整合资源聚焦主业,从而提高各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三是相关上市平台重新定位,为中船集团体外优质资产后续注入明确方向,未来中船集团旗下资产运作有望进一步加速。中航证券首席分析师张超则指出,整合将有利于中船集团在自主可控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着重高附加值船型突破,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外部环境也有利于中船集团推进整合。中国船舶集团董事长张英岱此前在公司业绩说明会上透露,造船行业周期较长,相对航运业、钢铁业,对市场价格的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但目前造船市场回暖已经在订单量与船价上有所体现。随着国际海运景气度回升,将进一步利好船舶企业订单释放空间,而集团内各业务顶层优化布局,将强化各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带动公司业绩提升。

以中国船舶为例,今年一季报显示,公司已扭亏为盈,当季实现营业收入100.54亿元,同比下降3.2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91.73万元,上年同期为-585.31万元。公司董秘陶健透露,今年一季度,公司承接造船订单31艘,修船订单6.58亿元,应用产业订单13.16亿元,其中公司控股子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与全球知名班轮公司于今年3月31日签订了多艘16000TEU集装箱船的建造合同,合同总金额约7.5亿美元。此外,江南造船、外高桥造船、中船澄西等子公司在近期的市场行情中表现出非常强的市场竞争力。公司人士在业绩说明会透露,鉴于目前行业和公司良好的经营态势,其2021年度营业总收入目标将计划为547.06亿元。

受良好预期影响,今年1月份,南北船合并概念股的市场预期虽有所回落,但从2月开始至7月,南北船概念板块表现回暖,南北船合并指数至今已经上涨21.23%。

04、产业链结合应对国际竞争

根据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及手持订单量方面,都是中国船企居世界第一,韩国紧随其后,日本第三。2021年1-5月,全世界的造船完工量为4064万载重吨,中国为1905万载重吨,占比46.9%,韩国占比31.9%。不过,中国船企占全球新接订单量46.2%,韩国船企则是占比45.4%,竞争态势激烈。

一位不愿具名的船舶行业分析师表示,全球一季度造船订单超预期,目前行业需求向好,供给侧出清,高附加值船型占比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目前,从全球造船行业各项指标来看,中国船企优势明显,但我国造船业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在技术方面还有上升空间。同时也应看到,近几年我国各大船厂在面对逆境时,主动加大创新力度,高附加值船型不断获得突破,原有优势船型得以加强,未来发展可期。”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江南造船为中山大学建造的6000吨级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成功交付,由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动力集团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台新型船用小缸径电控HHM6EX340EF-UB低速柴油机顺利交付,均体现出船厂对技术创新的不断追求。

还有专家表示,我国现在还没有绝对的优势,因为造船行业的科技进步变化很快,而且它需要跟所有的相关行业(钢铁工业、机械制造行业、能源行业等)结合在一起,所以需要产业链整合,增强整个中国船舶集团在这个全球行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