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上卫勤建设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包括第三代医院船“和平方舟”号在内的海上医疗立体救护装备体系已基本建成。随着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大暴发,谁能率先控制住疫情,谁就无疑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各国平时战时卫勤综合实力的储备在突发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历次重大海战和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中,世界各国的医院船在海上卫勤保障中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承担海上一线卫勤保障任务的主体之一。

中国海事服务网

“和平方舟”号/新华社

国外海上卫勤装备现状

海上卫勤战时担负着艰巨繁重的海、陆、空三军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与后送任务。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是组织实施海上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对于及时有效地完成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与后送任务,提高治愈率、归队率,减少伤死率、伤残率,恢复和巩固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医院船是随海军的建立和发展而出现的产物,其使命任务是作为实施海上医疗救治的基础设施,主要用于战时执行以战伤外科为主的救治任务,平时也可遂行突发事件、灾害的医学救援及提供海上卫勤训练平台、提供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服务、重大灾难应急医学救援和对外军事医学交流与合作等。

由于建造、改装及使用成本高昂,且自身不配备武器,因此现在很多国家的海军不会专门建造医院船,往往以加装额外医疗设备的补给舰取而代之。补给舰通常是中小规模海军国家最大型的军用舰船,除了装载必要的补给品亦有额外的空间可作他用。虽然可容纳一定的病床数量并满足一般需要,但其功能远不如专业医院船。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等少数国家拥有具备远海医疗救护能力的医院船。

美国医院船

美国海军共有2艘现役医院船,分别是“仁慈(Mercy)”号和“舒适(Comfort)”号。这两艘医院船均由圣·克莱蒙特级超级油船改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医院船。

1983~1984年,当时的里根政府相继购买了两艘大型油船并将其改装为医院船。第一艘“仁慈”号于1986年12月服役,总长272米,型宽32米,其母港为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海军基地,主要承担印太地区保障任务;第二艘“舒适”号于1987年11月服役,母港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基地,主要担负大西洋地区保障任务。2003年,美海军“舒适”号医院船经过远程医学软硬件设备升级改造后,可通过卫星传递各种医学数据,并利用美军远程医学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全球范围的远程医学咨询。

中国海事服务网

这两艘医院船上的医疗装备基本一致,主要有12间手术室、1000张病床,其中,特护病床80张、康复病床20张、普通病床400张、轻伤伤病员病床500张;拥有可贮存血库、X线机、实验室、牙科室、口腔外科室、传染病房、CT检查设备、药房、海水淡化装置、产氧机、洗衣房、餐厅、太平间等,医疗救治能力相当于陆上的一所综合性医院,既可治疗各类伤病,包括化生武器伤,也可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医院船编制人员1277名,其中,医护人员956名,由21名士兵负责飞机起降及甲板安全、油料检测、装卸货物与搬运伤员。医院船还配备了心理医师和牧师。

20世纪末,美海军意识到医院船的使命任务需要调整,进而为其增加了灾害救援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截至今年4月20日,美国累计确诊新冠肺炎人数超75万,死亡4万多,居全球首位。当时,美国海军已分别派出了“仁慈”号和“舒适”号两艘医院船抵达洛杉矶和纽约抗击国内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据报道,这两艘医院船上均出现了确诊船员。

俄罗斯医院船

俄罗斯海军拥有3艘斯维尔级医院船,均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分别为“额尔齐斯河”号、“叶尼塞河”号和“斯维尔河”号,排水量约为11350吨,航速约为20节。其中,“叶尼塞河”号于1981年服役,船上一次可储备食品142吨、柴油2125吨;设有病床200张,编制人员70多名,有11个诊疗科、3间手术室、1间复苏室。

中国海事服务网

“额尔齐斯河”号 topwar.ru

 目前,俄海军已对这些老旧的医院船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升级改造,除了增加现代医疗设备,还安装了最新的电视医疗设施,用于在线咨询和诊断。该通信系统可与圣彼得堡的军事医学院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基地综合医院取得联系,还允许在网上制作和发送病人X光片,进行临床和生物化学测试、超声波诊断等。

此前,为了应对国内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俄国防部已派出远在太平洋舰队的“额尔齐斯河”号抗击疫情,该船常规设有100个床位,大规模接收病人时可增加至450个。疫情的冲击让俄海军严重缺乏医院船的困境凸显,使用“额尔齐斯河”号的经验可能会促使俄海军将来重启“叶尼塞河”号和“斯维尔河”号之类的医院船,重振俄大国海军的形象。

英国皇家海军初级伤员收治舰

英国皇家海军的海上医疗保障为三级医疗阶梯制。第一级医疗阶梯为初级治疗,由水面舰船和潜艇医助或军医承担;第二级医疗阶梯具有应急手术能力,可在航母实施;第三级医疗阶梯医院船,由初级伤员收治舰承担。

中国海事服务网

“百眼巨人”号/royalnavy.mod.uk

1999年,英国皇家海军改造了两艘初级伤员收治舰,其中一艘由“百眼巨人”号航空训练舰改装,并于2003年投入使用。目前,该舰配置医务人员250名、编制床位100张,配有特护和重症监护设施、病理学检查、数字放射检查和CT检查设备等。该舰拥有两个直升机降落平台,舰内伤员搬运方便、快速,可贮存一定的医疗物资及船用设备。该舰平时归英国皇家海军辅助舰队管理,目前仍具有航空训练舰功能。另一艘为“乌鳢”号,是一艘两万吨排水量的英国海军两栖舰艇,虽然拥有直升机起降甲板和100张病床,但主要是用来收治战伤人员。2014年,“乌鳢”号曾被部署到塞拉利昂,用于支持英国政府应对埃博拉病毒暴发的行动。该舰服役三十多年来,执行了多次应急响应任务。

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英国海军并不打算把“乌鳢”号伤病收容船派遣至伦敦,帮助伦敦的医院收治新冠肺炎病人。因为“乌鳢”号本质上并不是一艘真正的医院船。在病毒传播期间,医院船也只能承担辅助任务,把那些没有感染的普通病人转移到船上,帮助陆地医院收治感染病人,而“乌鳢”号却不能发挥这样的作用。英国防部认为,把该舰强行用于传染病应急是浪费资源,英国军队的重点应该把伦敦会展中心改造成“方舱医院”。

日本拟建医院船

日本政府对“钻石公主”号的隔离已经完全结束,但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日本国内对疫情有了新的担忧。于是,日本朝野政党的部分议员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海上隔离和治疗。为敦促政府引进可在海上治疗和运送患者的医院船,3月27日,日本七党及无党派议员设立跨党派议员联盟,规定政府必须完善可提供利用医院船进行医疗的体制以应对当下的严重的疫情,并且进一步放眼于今后发生大规模灾害或传染病的可能。

日本政府从多年前就开始考虑是否建造或者改装医院船,用于应对离岛的重大灾害,或者支援大洋洲岛国等医疗相对落后的国家。因此,对日本来说,医院船是一项“必要”的讨论。日本的医院船引进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曾提上过讨论日程。当时政府做了一系列报告和实验,最终还是因为成本负担未能实现。受到本次疫情影响,仅“钻石公主”号累计确诊病例就超过了700例,占全国累计确诊人数的6.59%。“钻石公主”号确诊人数的爆发性增长,暴露出了日本应对重大传染疾病灾害能力的严重不足。面对医疗设施的紧缺,日本政府在时隔9年后再次将医院船计划提上议程,日本海上自卫队也有望拥有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医院船。

其他医疗系统

两栖舰船作为海上大型输送平台,可输送大批人员、物资,也可开展海上医疗救治工作。国外海军利用两栖舰船的舱室布局和功能特征,在两栖舰船上装配大型医疗系统,尽可能地提高对伤员接收与救治的兼容性,在人员、物资卸载及作战任务完成后转换成伤员收治舰。法国海军在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上设置约900平方米的医疗区域,设69张床位、2间手术室;在需要时能作为医院船使用,拓展方案是在直升机机库部署8个医疗模块,可扩充4个手术室、重症监护室、X光室、检验室,可执行两栖作战、海上作战卫勤保障任务。

实现卫勤装备高质量发展

统筹规划推进全方位的海上卫勤装备体系建设。装备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统筹规划是构建海上卫勤装备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我国有辽阔的领海和较长的海岸线,卫勤保障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因此,海上卫勤保障装备的建设更是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应以海上卫勤保障需求为牵引,统筹规划、创新驱动、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海上卫勤装备资源的优化整合,防止重复研发和建设;深化大型船坞登陆舰、综合补给舰、综合保障船等勤务舰船卫勤保障功能拓展研究,增强制式装备平台海上医疗的保障功能。

为我国未来医院船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21世纪,新的国际环境促使医院船的作用已经从战时医疗保障拓展到平时为突发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中陆上及海上的伤员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等方面。然而,我国的医院船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很年轻。美国的“仁慈”号医院船已服役三十余年,在医院船的运行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我国应当借鉴美国医院船的成熟经验,重视其使用模式、设计理念,更好地应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医院船实现卫生资源投入最小化、医疗救护性能最优化、卫勤保障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医院船作为海上救治平台的卫勤保障作用,为我国未来医院船的建设和发展夯实基础。

立足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上卫勤装备体系。鉴于目前形势,我国应密切关注国内外、军内外海上卫勤装备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积极探索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仿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海上卫勤装备的论证和设计研究中,立足自主创新,尤其在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和核生化防护装备等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开展新型海上卫勤装备论证与重点装备研制工作,逐步形成具有海军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卫生装备新技术、新方法,从根本上实现海上卫勤装备的高质量发展。

让海上卫勤装备关键时刻顶得上用得好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大国,然而却不是一个海洋强国,和拥有先进海洋理念的军事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近年来国家日益加大对海洋的重视,及海军战略由“近海防御”向“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迅速转型,人民海军装备体系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也对海上卫勤装备及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让各国都逐渐提高了对海上卫勤装备关键技术、体系能力、任务需求等方面的重视。对此,我国也应针对现有公共卫生的应急力量在瞬时响应应急医疗需要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吸取国外先进军事国家在相关海上医疗装备方面的经验,加强海上医疗救护平台的信息化建设,从体系上建设上补充完善自身短板。

从量上来看,专业型的海上卫勤装备数量仍然不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就建议,建设3万吨超大型远海医院船、1.6万吨大型远海医院船、6000吨级中型江海型医院船、1000吨级中小型内河型医院船等四型医院船,使其具有专用通风和消杀系统设计,能够完成船用条件下的隔离和收治任务,以形成全天候应急医疗能力,实现沿海、沿江主要城市可达,有效提升“一带一路”沿线海上医疗能力。从质上来说,已有海上医护平台信息化能力仍然不强,如远程会诊系统未能与后方医院远程会诊系统有效整合,舰艇救护所、卫生救护艇等缺乏相应卫勤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相比之下,美军装备的便携式远程医疗系统具有提供远程医疗的能力,可在舰艇医务室中使用远程网络随时咨询医学专家的诊断意见,增强了舰艇医务人员疾病诊断与急救能力。关键技术与核心配套产品研发是卫勤装备升级的重点工作,对其能力提升影响重大。因此,我国海上卫勤装备建设应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信息化技术为连线,加快信息化装备研发及应用,加强核心设备的自主创新,打造信息互联互通又安全可靠的装备体系。

着眼当下,新的国际环境促使海上卫勤装备的作用从战时医疗保障拓展到平时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中陆上及海上的伤员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等方面。我国海上卫勤保障只有以需求为牵引,坚持平战结合、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的路子,才能适应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能力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国内相关船企也应主动关注国际海上卫勤装备的最新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新技术、新需求与新船舶的结合,确保未来海上卫勤装备“拿得出、调得快、顶得上、用得好”,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贡献力量。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