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高峰论坛(2020)”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后疫情期船舶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主题,邀请来自国内外的行业专家、金融人士分享了最新经济形势、前沿船舶行业动态、海洋装备技术发展趋势、船舶融资新政策、未来国际船市竞争格局演变等业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为后疫情时代推动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指出,当前国际市场的超大规模扩张难以为继,以往国际贸易增长推动市场增量的情景难以复原,而由海事法规推动产业替代需求成为唯一可能的规模性市场扩张。因此,市场环境将从以聚焦国际市场需求向国际国内"双市场"转变,竞争同样激烈。此外,国际造船格局正在加速分化,未来五年将是确定全产业链竞争优势的关键期。

 克拉克森亚洲董事、中国新造船项目负责人周吉樑表示,新冠疫情下全球船队扩张速度放缓,手持订单占比降到30年来最低水平,仅为7.4%。截至2020年9月初,全球新签订单仅396个,总计2300万载重吨,预计全年签单量和2016年的水平大致相同。受疫情影响,船东财务能力面临挑战,加之船东在燃油经济和技术上持保守态度,各国新签订单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随着航运业环保时间表的加速实施,需要提高对相关技术和人才的投入。绿色替代燃料中LNG目前最受欢迎,LPG等其他类型燃料应用也在逐渐增多。由于未来可能会使用更加清洁的氢或氨燃料,LNG被认为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过渡方案。当前具备LNG加注能力的港口主要集中在欧洲,中国LNG加注港多分布于内河水域。根据航运与造船预测俱乐部的调研,到2030年LNG将作为替代燃料大规模应用,而到2050年氢等替代燃料将会大规模应用。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表示,当下世界船舶市场面临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三期叠加下行,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世界造船市场遭遇重挫。疫情对造船企业的影响不仅是订单减少、交船难度加大,而且船舶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也遭遇重大挑战。但影响新造船市场需求的基本逻辑依旧没变,经济、贸易和运力供求关系构成造船市场需求的基本面,而经济格局、船队拆解、运距、航速变化又深刻影响了需求结构的变化。鉴于非市场因素下挫加上补库存的结构性需求,2021年会有修复性反弹的内在需求。近年来我国承接的船型价值有所提升,但与韩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欧洲相比明显偏低。中国要跻身造船强国之列,需重点关注三大趋势:一是科技革命将加快船舶工业向新领域新空间探索的步伐;二是数字化转型将赋能船舶工业无限的升级可能;三是航运脱碳之路将推动世界造船业发生全新变革。

 本届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是,由中国船舶集团经济研究中心主撰的《世界船舶工业发展(2020)》蓝皮书首发仪式同期举行,受到与会者及线上观众的高度关注。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