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杯”已经是亚太地区独具特色的国际大赛

●“中国杯”由加到减的探索,为中国帆船比赛和产业发展提供经验

●把“中国杯”传向世界,让世界记住中国的美、深圳的美

    第五届“中国杯”帆船赛即将扬帆启航。五年的时间,对一项国际大赛来说正是从起步走向成熟的标志性阶段。

    过去四年“中国杯”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未来五年“中国杯”又能达到怎样的高度?中国的帆船产业因为这项比赛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人是否能真正开启“滨海新生活”?

    就这些问题,中国帆船协会副主席李全海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中国杯走到了第5个年头,您认为它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李全海:“中国杯”是一项健康成长的大赛、一项影响力不断壮大的大赛、一项竞赛水平越来越高的大赛。 

   “中国杯”是中国人的自创品牌、国内以往没有过的大帆船赛事。“中国杯”创办前,国内的小帆船比赛较多,基本上是群众参与为主。五年前,“中国杯”是在硬件设施和办赛条件都不确定的情况下创立的,当时根本不可能想象到,今天有来自世界各地25个国家和地区的86支队伍来参赛。从参赛面上说,“中国杯”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帆船项目是国际上各大洲都比较认同的体育项目,有特定的群众基础,大家都比较关注和喜爱。“中国杯”的成功举办,让社会、政府、媒体不断探索,政府保障体系、赞助商队伍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参与不断壮大和健全,所以说它是一项健康成长的大赛。  

    “中国杯”创办初期就有了“统一组别”的尝试,同时也接纳其他组别。由于这是国内办赛的空白,一开始“中国杯”在组织、技术方面没有太多经验,定位、现场组织都处于摸索之中,参与的人比较少,更多的是观望和尝试性质,给“中国杯”的筹办带来很大挑战。面对重重困难,整个竞赛团队、竞赛组织者特别包括岸上的行政人员一直在摸索中前进。过去的四年,“中国杯”赛事质量越来越高、错误越来越少,逐步走向专业化的发展道路,组织团队也越来越职业化。参赛的职业船队、职业选手越来越多,他们对“中国杯”的评价都是非常正面的。    一项大赛是否成功,媒体的参与是很重要的。“中国杯”在赛前、赛中和赛后都能得到有效宣传,使赛事影响力不断加大。最近几届比赛都有几百家媒体,包括境外媒体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各大洲参赛队伍慕名而来。每年到了十月份,各国帆船界都想着派队伍到中国,到深圳来参加“中国杯”,很多队伍已经连续多次来参赛,其中有很多是来自南美和欧洲的帆船强国,证明“中国杯”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对赛事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记者:中国杯的这五年,中国帆船运动有哪些收获和进步?

    李全海: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帆船取得了一金一铜的优异成绩。对于中国帆船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使大家更多地认识到帆船比赛文化、传统和场地设施。近三年来,我们看到参与进来的人群在迅速扩大,他们来自于沿海城市或者拥有内陆湖泊水域资源的区域,大多是有消费能力的人,他们更愿意参加消费娱乐和群众健身运动。由此,沿海城市在完善帆船设施方面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先是青岛有奥运会帆船基地,现在大连、日照、连云港、厦门、深圳、三亚、海口等城市,每年都以几个码头的增加速度,为广大帆船爱好者提供更多优良的硬件设施,这是帆船项目在中国发展的基础,这是令中国帆船协会非常高兴的事。    另一方面,媒体在奥运后对帆船项目有了更大关注,报道帆船的记者队伍有了迅速增长;越来越多与帆船有关的大型会展以及论坛在全国展开,给广大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帆船文化在国内的迅速推广。这些,是“中国杯”带来的变化,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杯”的发展。

    记者:“中国杯”现在应该如何定位?它是否已成为世界一流的帆船比赛?

    李全海:定位的关键得看是什么标准。世界各地的帆船比赛很多,有大中型的也有中小型的;有纯职业的,比如美洲杯、沃尔沃帆船赛等;也有地区风格的。“中国杯”四天的赛程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能吸引世界各国这么多队伍每年十月来参赛,本身就说明它具备很好的基础。从竞赛模式看,“中国杯”统一组别的比赛,对所有选手来说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参与的平台;而从竞赛环境看,深圳的海域很漂亮、水质很好,风也很好。除了比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选手无拘无束地交流也很重要。所以,“中国杯”在亚洲、在太平洋地区具备与别不同的吸引力。    所谓“一流大赛”有不同的特点,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定位?我认为,“中国杯”要成为更加职业、更加健康,更加有吸引力的比赛,就应该向更多人开放,有职业的选手,也有纯业余甚至刚刚参加这项运动的选手,让“中国杯”成为所有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如果要成为世界顶级赛事,“中国杯”在办赛组织、规则制定等方面应该如何提升?

    李全海:首先要感谢投资人、感谢组织者和志愿者,没有他们的热情、实力和魄力,“中国杯”的发展不可能到达今天的高度。如今,“中国杯”已经成为政府提供政策保障、企业积极参与的大赛。要办成这个规格的大赛,国家出钱或者由协会办赛是不可行的。我认为,“中国杯”要提升,我们必须关注投资人、关注市场运作,吸引更多赞助商和企业积极参与进来,让他们通过这个大赛得到更大回报,使双方的合作达致共赢的结果。这就需要有能力、有智慧、有认识的企业和投资人更多地参与进来,共同挑起这个重担,这是“中国杯”继续向前发展的一个基础。

    记者:经过先“加”后“减”的摸索,“中国杯”的营销和办赛给国内其他帆船比赛带来了哪些经验?

    李全海: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要办好“中国杯”这样的大赛,离不开赛事组织者的精心策划和运营。刚开始的时候,大帆船在国内还不普及,关注的人群不多。要让更多人认同这个项目,仅仅是水上比赛不足以吸引。所以“中国杯”初期,以赛事为平台,搞了很多文化活动,这是十分必要的,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把对下海有观望、还不太了解的人群拉进来,让他们逐步了解帆船,或者说通过陆地上的活动把他们吸引到水上来。这种设计,体现了“中国杯”营销团队的良苦用心。    其实世界上的大型帆船比赛都有相关的商业活动,比如泰王杯每天都有各种活动,形式不一样,选手可以自由参加,市民大众也可以自由出席。今后“中国杯”要举办哪些活动还可以商榷,是在沙滩上办还是有更好的形式?每一个活动都会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主办者可以收集更多信息,但是应该把重点放在赛事参与者身上。    在中国大帆船运动发展的初期,“中国杯”和其他比赛如何向社会和大众推广这个项目,各种形式和办法都值得探索,包括通过媒体向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息。

    记者:这五年,中国的帆船产业有了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是否已经形成真正的产业链?

    李全海:国内帆船产业的制造能力、工艺水平、劳动力水平是吸引国外制造商的优势,目前大量国外的优秀企业把生产环节放到中国来。但是我认为,所谓的“帆船产业”应该把系统的服务产业也算进来。    说到“产业链”,首先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船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买船后你必须要有存放的港口码头,这就需要投资。帆船码头是美化海边环境的最好项目。沿海很多贫瘠的沙滩和荒地,如果建起美丽的帆船码头,对城市整体形象和海边环境的提升都有很大作用,是政府投资和美化海岸线的绝佳选择。码头建好了,就需要提供最好的服务,比如看管、维修、管理船只,以及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培训。    这是一个需要专业人员的行业,薪水比较高,有点像高尔夫。这种专业服务能带来就业亮点、填补空白。比如新西兰奥克兰附近水域就停泊了4000艘帆船,周边服务商、制造商的需求必然很大,这就提供了很多专业的工作机会。悉尼和奥克兰的海洋特色和帆船特色都很突出,对比之下中国的海岸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方说花钱买船,这不是难事,但要找到专业的船长和水手帮你管理好船却不那么容易。随着国内帆船需求的增长,船长、大副、水手的培训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但是现在国内的培训跟不上,还需要组织。很多帆船开不出去或者说开不远,就是人的素质还不够,这反过来就会变成产业发展的阻碍。

    记者:与“中国杯”创办前相比,中国人对帆船的认识、对滨海生活的认识有哪些变化?李全海:中国有这么长的海岸线,决定了帆船这个项目、这个产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就从过去整个沿海几乎没有完善的航海设施,到如今从三亚、海口开始,深圳南澳(3个专业港口设施),惠州、汕尾、福建、舟山群岛、上海、江苏,都有一流的港口设施。虽然建设速度很快,但我们的设施总量与国外相比还远远不够,或者说空间还非常大。关注到这一领域的有关领导注意到水资源开发对市民的生活质量、对经济的整体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能够在战略上向政府提供水资源开发策略的专业人士和团队还不多。真正的滨海生活对城市经济和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如何推动?都还处于摸索的阶段,专业化人才和团队离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很多有能力的人还没有机会进入这个领域,“中国杯”实际上是在提供一个大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管理人才和各行各业精英投身航海活动,只有更多人体会到帆船的乐趣,这个项目本身才会有发展的机遇。    奥克兰附近有4000艘帆船,周末大家基本上都在海上,城市不拥堵了,在海上你会感觉到心胸无比开阔,不再会嫌自己的房子小了;帆船这个项目没有污染,也不产生噪音,累了上岸吃个饭回家睡个好觉,就能更有干劲投入到工作中。深圳就有很多航海爱好者,以前困在城市里,现在把办公室挪到船上,人晒黑了,食欲好了,工作效率更高。这是一项对个人来说很健康的运动,对城市来说也是很“绿色”的运动。它能促进团队建设,对天文地理的认知要求又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

    记者:如何消除人们对帆船运动“高门槛”的顾虑?李全海:帆船的门槛其实一点都不高。这次“中国杯”有86艘船参加,也就是说有86个老板。但是加上船长、水手,实际参加比赛的人数就得有860人或更多,其中800人是不买船的,只要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加上有专业的技术,要参与帆船运动其实并不难。

    记者:对未来的“中国杯”有些怎样的期待?李全海:无论对于政府、赛事投资者、组织者,还是所有关注比赛的人来说,五年是一个小阶段的结束。感谢赛会承办者、投资方和工作团队,他们的坚持不懈是比赛成功的基石。从中国帆船协会协会的角度,必须感谢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付出。   “中国杯”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参与和助兴。站在协会的角度,对于中国帆船运动的发展和普及来说,“中国杯”的贡献实在太大了。如果说还有什么期望,就是希望参与者之间有更多交流,让国内选手更多地了解帆船,认识到职业化的道路是漫长的;也希望国外的参赛者能把深圳海域的美丽、深圳人的热情、“中国杯”的点滴进步都带回国,希望在媒体更积极的关注下,每年十月,所有的帆船爱好者都能想到深圳这片海、想到中国杯。

  • 中国杯帆船赛十月扬帆大亚湾
  • 2011第五届中国杯帆船赛 组图
  • 华帝牵手中国杯帆船赛 倡导低碳理念
  • 大帆船赛事之中国杯帆船赛
  • 第五届中国杯帆船赛10月扬帆起航
  • 第五届中国杯帆船赛落户深圳
  • 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帆船赛事:中国杯帆船赛
  • “华安雄涛”号大帆船亮相中国杯帆船赛
  • 中国杯帆船赛卫冕冠军抢眼 中国船队夺赛日...
  • 中国杯帆船赛将永久落户深圳
  •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