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数字游戏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发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WEO)显示,若以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算法来衡量GDP,中国经济已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据报道,以PPP基准来算,中国2014年的GDP为17.6万亿美元,而美国为17.4万亿美元。此外,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为16.5%,而美国所占的比例为16.3%。据IMF预计,这种趋势将继续延伸。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份,世界银行体系的“国际比较项目”(ICP)就做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后多家海外媒体对该事件进行报道,一时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声音甚嚣尘上。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报告,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在2011年已经达到美国的86.9%。按照近几年中美经济增速计算,中国在2014年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此番IMF发布的最新数据,似乎进一步佐证了“中国超越美国,全球权力转换”的论调。

然而在国内,从官方到学术界,都拒绝被贴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标签。对于各国GDP的统计,有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两种方式。汇率法是把各国用本国货币计算的GDP按汇率换算为美元,然后进行比较,其应用更为普遍。但是,汇率容易因政治、投机等因素产生波动,进而影响准确性。

为了解决汇率波动问题,世界银行和IMF采用了购买力平价法衡量各国GDP。购买力平价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提出的。简单地说,购买力平价是国家间综合价格之比,即两种或多种货币在不同国家购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商品和服务时的价格比率,用来衡量对比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差异。

因此,国与国之间的货币兑换,实际上是各国间货币购买力的一种对比关系,各国间的汇率应该与各国间的物价水平相一致,也就是可以用各国间的购买力对比来确定各国间的汇率水平。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汇率上应用的形象解释,莫过于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每年定期公布的巨无霸指数(Big Mac Index)。它是以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在各国的售价为基础,对各国的货币购买力进行比较。比如同样一个麦当劳汉堡,在中国购买需要20元人民币,在美国需要5美元,就认为20元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等于5美元。

当然,真正用PPP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时,要搜集诸多各国都相同的一篮子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利用购买力平价这个转换因子明显放大了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根据世行ICP研究,2011年,1美元与3.506元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据此计算得出当年中国GDP为13.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86.9%,占全球经济总规模的14.9%。而当年实际汇率是1美元兑换人民币6.46元,按汇率法计算中国GDP为7.3万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47%,约占全球的10.4%。

此外,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有关专家表示,按照ICP发布的结果,中国物价水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0%,是美国价格的54%,甚至比非洲许多国家都还要低。这种对价格的低估导致人民币的购买力被明显高估,从而导致GDP规模被高估。

抛开世界排名,应该理性看待中国经济实力。如果用人均GDP标准来看,2013年,中国人均GDP约为6629美元。尽管已经是1980年该数据的30倍,但跟美国的人均51200美元相比,还差得很远。

《华尔街日报》不久前曾载文,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只排在全球第99位,远落后于美国的第12位。这一事实说明,过度关注GDP总量,容易产生误导。

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对于外界的“捧杀”,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我们更应该专注的,是软实力的提高,找到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平衡。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