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模型

南澳一号模型

    考古发掘的“南澳Ⅰ号”,最开始被称作“南海Ⅱ号”,后来改称为“南澳Ⅰ号”,为什么改为“南澳Ⅰ号”,“南海Ⅰ号”和“南澳Ⅰ号”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1987年,在中国广东省阳江的东平海域,意外发现一艘满载珍贵瓷器和其它文物的宋代古沉船,命名为“南海Ⅰ号”。2007年5月25日,在发现“南海Ⅰ号”后的20年,在广东南澳海域又发现了一艘古沉船,和“南海Ⅰ号”一样,它处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上,因此在发现之初被称作“南海Ⅱ号”。

    这艘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明代沉船和在海底躺了800年的宋代沉船“南海Ⅰ号”并不一样。它的具体发现地是南澳岛,按照古沉船必须以发现具体地点命名的惯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被正式命名为“南澳Ⅰ号”。

    “南澳Ⅰ号”船长超过25.5米,宽大约7米,船体保存状态很好;而长30米、宽10多米、重达3000吨的“南海Ⅰ号”则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

    根据沉船特点和周围状况,“南海Ⅰ号”采用的是“整体打捞”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周围海水一次性吊浮起运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一边发掘一边展览。 “南澳Ⅰ号”则采用首先在船体上部及船体附近区域布设水下探方,然后逐层进行清理、提取文物的方式,发掘完毕后可能回填覆盖。

    这两艘古沉船另一个不同点是,“南海Ⅰ号”上大多是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瓷器;而“南澳Ⅰ号”初步发现是“汕头器”,也就是曾经途经汕头出口的瓷器,产地覆盖福建漳州、漳浦,广东汕头等地的民窑。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