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央视对汕头“南澳Ⅰ号”水下考古发掘进行第三场直播,考古队员在挖掘时发现古沉船上有不明的木质构件。同时,考古队员还对今年刚发现的S1、S2、S3号舱进行拍照、收集资料。截至目前,汕头“南澳Ⅰ号”已发现18个船舱。

    发现古沉船不明木质构件

    昨日,南澳“三点金”海域天气晴朗,海面有1至2米的“白头浪”。但由于受到台风的影响,水下悬浮物比较多,能见度不到1米。考古队员利用平潮期分两批下水,第一批队员到N10舱进行考古发掘,第二批队员到今年刚发现的S1、S2、S3舱,对这三个舱进行拍照、摄像等资料收集。

    16时06分,央视记者刘雪松下水,他首先来到N10舱。这个舱里有一个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凝结物。凝结物上除了有不少瓷器外,还有铁锅和铜炮。随后,考古队员又在这个舱附近发现一处船体结构。它是一个木质结构,两侧有两个木质构件,中间是一个空洞。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空洞里头还有个圆柱状的木头,从手掌丈量的尺寸来看,厚度有16、17厘米左右。

    古沉船长约30米宽约10米

    为了加快水下考古发掘的进度,今年,汕头“南澳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采用同时对沉船南、北舱开舱发掘的方式。昨日,观众第一次通过镜头,看到S1、S2、S3舱,舱内有大量的青花小罐和铁锅,还有南北向摆放的成摞大盘。同时还可以看到一块由铁锅和大量青花小罐凝结而形成的体积较大的凝结物。

    水下考古专家孙键表示,从目前的基本情况看,汕头“南澳Ⅰ号”是一艘中国南方建造的船只,结构上延续了传统的宋代造船基础,但隔舱比较多。他推断,沉船的长度会在30米左右,宽度10米左右,这和之前了解到的“宋船”的大小不相上下。中国古代造船,没有图纸,依靠的是实践经验的口口相传,像这样大小的商船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的“标准”规格。

    青花留白工艺首次“曝光”

    昨日,考古队对今年出水的瓷器进行了集中展现,有大量的青花瓷、罐,还有棋子等。其中有一个碗显得与众不同,一般的青花瓷都是在白底上画纹饰,而这个小碗却是以青花为底,留白画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告诉记者,这种画法叫做青花留白,是一种难度较高的工艺。陈华莎认为,瓷器应该出自漳州平和窑,而离平和窑最近的是月港,汕头“南澳Ⅰ号”极有可能就是从那儿出发的。而从出水的大量龙纹罐,陈华莎推断,船有可能是驶往东南亚的。因为,明晚时期,东南亚地区的人们把龙纹罐作为财富的象征。

    对于凝结物的处理,考古队队长崔勇告诉记者,凝结物可在水下或出水后进行剥离,如果凝结物的体积不是太大的话,就会捞上来再进行剥离,这样对文物的破坏会比较小。

    沉船打捞与否专家仍存争议

    水下考古专家孙键认为,船体本身的研究价值大于船上所装载的器物。但因为汕头“南澳Ⅰ号”在沉没的过程中发生过船体断裂、倾斜,这给船体打捞提出了难题。目前,专家们对沉船是打捞出水还是让它继续“沉睡”海底,做原址保护是有争议的。如果要做船体的发掘打捞的话,还要做大量的前期论证,目前还不是考古队考虑的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认为,船体所包含的信息量特别丰富,通过对沉船的研究,可以对宋代造船业、手工业,乃至航海业有更准确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探查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细节,比如瓷器是怎么码放的等问题。沉船丰富的内涵,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