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上绚丽的彩虹摄影范秀涛

地质地球物理组的科考队员在作业中的合影摄影刘焱光

在出发三个月后,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完成各项任务,乘“雪龙号”凯旋。航程和时间最长;首次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的中国船只;应邀访问冰岛,是我国科考队首次正式访问北极国家……本次科考创下了我国北极科考史上的多个最新纪录。本报记者专访了科考队员,听他们解释北极科考的意义,讲述冰海航行的故事。

【考验】

和风浪作战与时间赛跑

今年30岁的肖文申是这次科考队地质地球物理组的成员,他的任务是沿途取回海底的地质沉积物样本,以便后期进行分析。 “海洋地质研究是一个‘以古问今’的工作,将千百年前的样本与今天的相比较,能了解到自然变迁与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规划今后的作为。 ”他这样解释他的工作。

在三个月的航行中,每到一处取样站点,肖文申就要和其他队员一起,操纵机器把采样装置放入海底。在2000米深的海底采样时,投入和收回采样装置要耗费约两个小时。而操作绞车、龙门架、滚轮,拉绳固定装置的位置,需要六七个人同时合作。这些采样装置都不是轻巧的家伙,例如采集柱状样本的设施,最长可达7米多,从船上吊入海中得分外小心。每次作业完,他们身上都会沾满了泥水。这次雪龙号还在挪威海盆区域投放了一个自重15.6吨、直径6米、高度15米的探测大浮标。这个“大家伙”光是缆绳就长达3800米,全靠人工一点一点投入海中,这个步骤就花去了两个多小时。

远洋航行中,风浪的袭击是对船员的严峻考验。就算是多次出海的老队员,也免不了在刚出发不久经历几天的“晕船适应期”。而第一次搭乘雪龙号出海的肖文申笑称,这次他完全没晕。实际上,这次雪龙号在启航8天后抵达白令海阿留申群岛附近时遇到了强烈的温带气旋,风力达到8级,浪高4米,气温只有6度左右。肖文申回忆,当时船体的倾斜达到了18度;而另一次在北大西洋遇到的风浪,让没关好门窗的船员房间都进了水。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有任务的科考队员还要在甲板上坚持作业。

“和风浪比起来,队员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是考察时间的紧迫。 ”本次科考队的首席科学家助理何剑锋说。由于航程是规划好的,因此每到一个考察点,所有队员都要争分夺秒,不然就会拖慢整个队伍的进度。肖文申说,一些队员需要取样后及时分析,常常是上一个站点的样本还没分析好,下一个站点就到了,这时只能连轴转。生物组的林和山曾在两天内进行了14次打捞海底生物的拖网作业,那个区域的站点距离都很近,有时两次作业的间隔不到一小时,有时在一个站点要拖两次网;而一次作业,要把生物标本分类拍照、记录统计、取样冷冻,通常要花上两个小时。他和同事们连续50个小时没有合眼,硬是撑了下来。而十几个小时后,他们又要进入新的海域作业。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