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岸电台陈亮向CNSS供稿】繁忙的广州港上,一艘巨轮正满载着货物驶向广袤的深蓝色海洋。伴随着航运事业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2010年,广东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500万TEU……船舶平安航行的背后,有着广州海岸电台发信部机修班一群头发花白的老师傅们年复一年的努力。他们平均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有的已经在电台工作了30余年,把一生的时光和热血都贡献给了水上通信保障事业。正是他们的默默耕耘奠定了广州海岸电台连续五年无通信事故,为船舶提供清晰、畅通通信信号的基石,撑起了船舶航行安全的“保护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机修班连续三年被广州海岸电台评为优秀班组,2008-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广东海事局“安全竞赛优秀班组”荣誉称号并被光荣评为“全国交通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

    执着坚守,设备维护100%

    电台承担着海上遇险通信值守的神圣职责,只有机线设备正常运转,及时接收船舶发出的各类信号,才能使电台成为真正的“顺风耳”。

    机修班全体人员始终将保障通信畅通视为自身的神圣职责。尽管他们中大部分都已头发花白,但始终坚持每两个小时巡视一次机线设备。电台发信天线架设在萝岗区猫岭山山顶,上山道路只有二三十公分宽,全是黄泥路,仅容一人通过,一到雨季更是湿滑泥泞不堪。但无论刮风下雨,机修班都坚持每天到山顶天线场地检查,“下雨天就拄拐杖,有时候山顶还有蛇,确实比较危险,不过坚持巡视和记录才能准确掌握机线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这是我们的职责,不能马虎”,电台每一台机器旁边都有厚厚的一叠记录本,详细的记录着巡视和处理故障的情况。

    为了更好的接收和发射信号,电台在位于广州市最南端、珠江出海口前沿的万顷沙无人区设置了站点,距离最近的居民点也有十几公里,以现有技术能力,还无法实现远程监控,必须有人24小时值守。“平时吃饭只能自己做,一个星期踩单车出去买一次菜”,机修师傅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孤独的值守,即使是大年三十也不例外。“寂寞我一个,团圆千万家”是他们共同的朴实心愿。

    这种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的精神深深的扎根在每一个机修师傅的心上。09年8月下旬,广东海事局VHF工程动工,需要焊接各个机柜的接线插头。每一个机柜插头有34个插针,每个插针都对应着线缆上的一组色对,线缆里的线芯细如发丝,必须先将一捆线芯逐条分离,然后对应插头所接位置的线色准确焊接在插头细小的针脚上,几台机柜就要焊接上百个插针!为了让船员早日用上这套先进设备,54岁的周北胜师傅顾不上照看自己还不到1岁的小外孙,连续4个晚上硬是戴着老花眼镜一个个插针焊接,常常累得直不起腰。但他却说“比起在海上颠簸流离的船员,这点苦不算什么。”他还自己摸索了一套方法,使得焊接的精度和进度都提升了许多,提前完成了这项工作。

    2010年,机修班46次巡视电台远端站点,维护设备2456台/次,设备维护率100%,使电台的机线完好率保持99.89%的高水平,为船舶航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战风斗雨,抢修冲锋在前

    电台天线设备多布设在偏远地区的山顶,易受意外损害。机修员在努力做好日常防护工作的同时,只要接到抢修任务,更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排除故障,力保通信畅通。

    07年3月9日23时08分,电台南沙区黄山鲁山顶基站市电供电中断,应急发电仅能持续很短时间。正值雾季航行事故多发期,万一通信中断,不能保障船舶安全通信,后果将不堪设想!凌晨1时,机修人员连夜赶往黄山鲁机站,仔细检查供电系统后确认系因供电线路被盗,造成市电供电中断。他们立即提示各基站的值班员做好应急准备,迅速投入抢修。三月的广州,乍暖还寒,站点设在黄山鲁森林公园的山顶,又是凌晨户外作业,气温仅有几度,风刮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机修人员冻得手直发抖,但每个人都冒着寒风,忍着睡意敷设电缆,甚至顾不上吃饭,饿了就嚼几块饼干,困了就靠在树下迷糊几分钟。历经17个小时连续奋战,10日18时25分,终于修复了电路,黄山鲁机站市电恢复正常供电!

    “早一点抢通线路,船舶航行就多一份保障,人命关天,辛苦一点也值了。”邓师傅的话朴素却令人敬佩。他们也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话语,守护着船员的生命安全。09年5月18日傍晚,受台风影响,广州大雨倾盆,强烈的雷击造成了电台多条通信链路同时告警!这些电路承担着遇险紧急通信任务,通信中断将直接影响电台接收船舶遇险呼救信息。抢修小组立即驱车前往站点。由于雨势太大,上山道路早已泥泞不堪,抢险车辆像划龙船一样左右打滑,根本无法开上山顶站点。为了早一刻抢通通信线路,他们毫不犹豫的跳下车,踩着盖过脚面的黄泥水,用最短的时间赶到了故障现场,顾不上拧干浑身的泥浆,立即对机房里的设备一一进行排查。拧螺丝,拆线路板,烧烙铁,娴熟地对故障板进行维修,经过两个多小时抢修,最终及时恢复了通信。

      “这支队伍平均年龄比较大了,还经常爬天线塔检修,很不容易,他们这种不怕吃苦的工作态度很值得我们电台全体职工学习。”梁汉军台长说。

    划转海事局五年多以来,机修班紧急出动抢修数十次,力保电台五年没有发生一起通信事故,架起了船岸沟通的坚实桥梁。

    攻关克难,节约资金五百余万

    随着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台不少传统设备的配件在市场上几乎绝迹,设备维修保养大多需依靠技术攻关来解决。“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上!”师傅们话语坚定,充满自信。

    多年来机修班的师傅克服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大、缺乏实验条件等种种困难,开展了十余项专业技术课题研究,成功完成9项技改,使无线电这一传统通信方式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机修班班长陈火容同志1973年分配到电台,一干就是近40年。他视电台为家,把每个设备都看作自己的“孩子”,仅有初中文凭却啃下了全英文的设备说明书,把各类设备的“脾气”摸了个透,成为了机修班的“百事通”,同事们都说:“有技术难题,找陈班长准没错!”

    电台用于发射信号的12台日本进口JRC高频发信机因高功率运转平均每年都有3—4个功放模块电路板被烧坏,模块电路板烧坏后只能从日本进口整个功放模块,维修费用极高、维修时间长。为了降低维修费用、缩短维修时间,陈火容班长大胆做出了自行研制功放模块电路板的决定,并带领机修班的技术骨干翻阅大量资料,详细分析电路图和实物,在实验板上一遍又一遍的拆装器件,经过数十次的实验,历经画图、印板、画线、上漆、修整、腐蚀、钻孔、焊接等十几道工序,最终设计制作出完全实现原功放模块电路板功能和要求的自制电路板,并以几十元/块的低廉价格委托国内厂家制作了20块,如果按日本进口价计算,仅这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了100多万费用。多年来,机修班先后数次通过自主技改使废弃机器“东山再起”,为国家节约了500余万设备购置和维护费用。

    机修班不仅善于“点石成金”,也长于“无中生有”,创新新技术。2007年他们通过安装22台设备、调整2个信号交换盘、铺设342条焊接信号线、4880条跳线全面完成通信链路无损伤自动切换技改项目,“这项技术使电台在E1 2M无损伤链路自动切换技术应用方面走在了全国海岸电台的前列,通信链路更畅通,可以为安全通信提供更可靠的保证。”梁汉军台长向笔者介绍时充满自豪。

    代表国家负责对国际和国内海上航行船舶安全信息播发、船舶运输生产调度及船岸之间的日常公众通信等是电台的重要职责。为了让船员听得更清晰,2008年机修班又进行了电子语音广播系统技改,实现了SSB、VHF语音广播统一使用电子语音的标准化、规范化。
2011年初,机修班被评为了“全国交通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陈班长爽朗的笑了,“兔年开了个好头,不错,不错,以后继续努力,争取全国工人先锋号!”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