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首支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在大连成立(图)
向志愿者联络点代表颁发联络点铭牌
辽宁省首支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成立仪式举行
【CNSS讯】辽宁省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成立仪式12月15日在辽宁海事局举行,来自港航、渔业等行业的79名志愿者和47艘志愿船舶成为首批海上搜救志愿者,标志着辽宁首支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正式成立,海上搜救力量进一步壮大,对于提高搜救成功率意义重大。
社会搜救力量在海上搜救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对事故成功率达92%以上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海上搜救中心组织、协调、指挥海上搜救行动399起,协调出动搜救船舶1285艘次、飞机109架次,成功搜救3815人、搜救遇险船舶314艘,人命搜救成功率达到92%以上,为国家挽回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力保障了海上人命财产安全。统计表明,协调出动的社会搜救力量达到70%以上,参与搜救的渔业船舶达到417艘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在1999年10月17日“盛鲁”轮失火沉没搜救行动中,“辽瓦渔0576”、“辽瓦渔0559”和“辽大中渔0966”毅然砍断网绳将价值33万元的29000个海螺筐“扔”进大海而赶赴救援。在2002年5月7日空难搜救中,数十艘快艇披星戴月全力从老虎滩和星海湾赶赴大连湾驰援搜救。2010年7月,百余艘渔船冒着酷暑清理海面的油污。
辽宁省海上搜救中心下设大连、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五个搜救分中心,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搜救责任区的搜救组织指挥体系,但由于辽宁省海上搜救责任区地跨黄渤海水域,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搜救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而每年进出辽宁省港口的船舶达数万艘次,仅仅依靠专业搜救力量无法快速有效实施搜救,需要借助社会各方力量的整体联动以及社会各类资源有机整合。
大连试点建立辽宁首支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
大连市海岸线达1902公里,占辽宁省的五分之四,线长面广,每年进出大连市港口的海船众多,海面渔船捕捞作业密集,海洋经济活动繁荣,易受寒潮大风、海冰等极端天气影响,进出渤海黄金水道老铁山水道和烟大客运航线是事故多发区,海上搜救任务异常繁重。2010年,大连市海上搜救中心协调组织开展海上搜救行动108次,成功搜救遇险人员1046人、搜救遇险船舶61艘次,协调出动船舶205艘次、飞机27架次,人员搜救成功率达92.98%。但目前专业搜救力量建设难以覆盖大连市全部海域,只能优先保证重点海域和事故多发水域发生险情时的搜寻搜救工作。绝大多数海上险情仍需要搜救中心协调相关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社会力量和军队、武警力量参加搜救。
为此,辽宁海事局在大连地区进行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建设试点,适时将海上搜救志愿者工作在全省进行推广,建立辽宁省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大连市海上搜救中心于11月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合理选拔”的方式,面向全市范围招募了79名符合条件的海上搜救志愿者和47艘志愿船舶,成立了辽宁省首支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成立仪式上,79名海上搜救志愿者庄严宣誓,将发扬“尽已所能、无私奉献、关爱生命、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参加海上搜救志愿者服务活动。
辽宁省海上搜救中心在大连市成立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应急抢险搜救体系中的基础上,有效弥补现有海上专业搜救力量的不足,使各方面的搜救资源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实现搜救力量有效覆盖搜救责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