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颍河全线复航对皖北水运发展意义重大

沙颍河是淮河流域最大支流,通航历史悠久,曾先后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工运河“鸿沟”和隋唐时期南北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内河航道和港口布局规划(2006~2020年)》中沙颍河航道为“十八线”中第十二线,自河南漯河~安徽沫河口全长378公里,规划航道等级为Ⅴ~Ⅳ级;《安徽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05~2020年)》也将沙颍河安徽段列为安徽省骨干航道网“两干三支”(长江、淮河、合裕线、芜申运河、沙颍河)中的一支,规划航道等级为Ⅳ级。

安徽省淮河流域河流众多,内河航道通航里程2450公里,占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的44%。淮河干流及沙颍河、涡河、浍河、沱河等主要支流伸入淮南、淮北、豫东等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并通过京杭运河连通华东地区主要煤炭消费地,是腹地煤炭资源开发和外运的重要依托。当前,安徽正在实施“振兴皖北”发展战略,作为淮河的最大支流,沙颍河上连豫中矿产资源区,经安徽下通经济发达的苏、浙、沪地区,是我省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入海通道,具有发展航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它的建设在扩大中部对内对外开放中、东中部的区域交流中、在东部与中部之间的产业转移中、在中部能源与资源向东部输出中发挥重要作用。依托水运,沿淮地区已经吸引了一批长三角大型企业相继落户,煤电、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劳动密集型轻工业等主导产业迅速壮大,皖北地区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淮河已成为促进皖北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由于历史原因,淮河主要支流长期以来只能局部通航,制约了航运能力的提高和流域经济的发展。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沙颍河干流通航里程约460公里,运量达221万吨。此后,水利部门在周口、沈丘和阜阳等地相继兴建了节制闸,除阜阳配有100吨级简易船闸外,其余均未同时配套建设过船设施,1979年颍上节制闸建设后,沙颍河全部断航,至今已有33年。期间,随着茨淮新河以及耿楼航运枢纽建成通航,沙颍河只是部分航段实现了复航。随着皖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运的支撑作用愈加显现,为打通皖北乃至中部地区的“动脉”,安徽先后实施了颍上船闸、耿楼船闸等项目,并引进世行贷款,合力建设沙颍河航道整治工程。

2012年3月2日,阜阳船闸正式试通航,作为列入交通运输部规划和我省“861”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由安徽水利、交通部门合作建设,船闸的开通,使沙颍河实现了全线复航。经安徽省交通勘察设计院研究,沙颍河运输主要货种为煤炭、矿建材料、化工原料及制品,预计到2015年运量将达到750万吨,2020年1300万吨,2030年达到1650万吨。可以预见,沙颍河的全线复航,对豫皖两省腹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使淮河的通航水平和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将对加强豫皖两省之间以及两省和苏、浙、沪地区之间的沟通联系,完善安徽高等级航道网,建设畅通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提高水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产生深远的影响。

安徽水运发展强势提速

安徽水运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有3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长江、淮河干线里程分别为343公里、378公里,800平方公里巢湖镶嵌于江淮之间。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6507公里,通航里程5596公里,位居全国第七和第八位,其中高等级航道里程达1084公里,位居全国第五位。全省有17个港口,其中芜湖、马鞍山、安庆、合肥、蚌埠五港为交通部首批确定的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为全国一类开放口岸。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1338个,其中千吨级及以上泊位391个。

一、安徽水运基础建设提速快进

“十一五”以来,在交通运输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我们按照“立足大流域,建设大水运,发展大交通,构筑大产业”的思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政策促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快水运发展的通知》(“水运20条”)和《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为水运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省积极探索改革投融资体制,2006年,以原国有港航优良资产为资本,组建安徽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作为融资平台,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了保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水运建设投资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势头,使安徽水运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十一五”全省水运建设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倍,超过建国以来全省水运建设投资的总和。芜申运河(安徽段)、蚌埠复线船闸、裕溪复线船闸、安庆港马窝港区一期、芜湖港朱家桥集装箱码头、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巢湖港巢城港区一期等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投产运营,安徽水运发展“瓶颈”正在被逐步打通。

为实现安徽水运由“大省”向“强省”的跨越,我省在“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内河航运跨越工程”,在航道、港口建设上各投资100亿元,推进高等级航道建设,使全省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500公里,大力发展皖江港口集群,促进沿淮港口升级,使全省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00万TEU。

2011年,安徽水运正按照规划要求,发展势头不减,水运建设投资首次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21.8%,达30.7亿元,长江深水航道航道建设正在推进,合裕线航道改造、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等“瓶颈”工程开工建设,为“十二五”期“大建设、大发展”拉开了序幕。

二、安徽水运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截至目前,全省拥有营运船舶近3万艘,2600万载重吨,稳居全国前列,营运船舶单船平均载重吨已达875吨,较2010年提高164吨,提高幅度达23%。全省千吨级及以上泊位占总泊位数的比重已达30%,2011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7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8.8万TEU,同比分别增长15.1%和74.9%;完成水路客运量155万人,旅客周转量3168万人公里,货运量3.64亿吨,货物周转量1310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1%、18%、12.6%和15.9%。长江、淮河沿线已基本形成了以煤炭、油品、水泥、金属矿石、钢材、集装箱等为主的专业化运输系统,运输保障能力大大提升,有力服务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水运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省水路运输企业 663 家,其中海运企业43家,较2010年分别增加了53家和5家;港口经营人1100家。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全省首家30万吨运力的国用航运集团于2011年挂牌成立,成为我省水运企业发展壮大的“排头兵”。

当前,我省正在积极引导内河水运结构调整,着力优化船舶运力结构,调整港口结构,拓展物流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按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航运事业崛起、服务船东船员的目标,加快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内河水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支撑。

三、安徽水运安全监管平稳有效

2011年,全省统计上报一般等级以上运输船舶交通事故3件,无人员伤亡,事故率较2010年下降40%,水上交通事故的数量和死亡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已连续10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监管责任事故,为水运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几年来,《安徽省客渡运海事监管办法》、《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巡航管理办法》、《海事监管通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先后出台,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海事监管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增、更新一批海事装备,先后完成蚌埠、池州、淮北等市级水上监控中心建设,以及一类渡口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南淝河上全省首个水上交通管理系统也已投入使用。安全监管基础不断夯实,开展水上安全专项治理,实行渡口分类监管,积极推进渡改桥、渡口标准化民生工程,试点巡航救助一体化工作。水上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搜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当前,安徽省地方海事局正在加快“数字安保”工程的实施步伐,到2015年,将初步建成基于VHF、VTS、AIS和CCTV技术的省、市两级水上交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基本完成合裕线、沙颍河、芜申运河、淮河干流国家高等级航道以及新安江、太平湖、万佛湖等重点水域水上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实现全方位覆盖、全天候监管的目标。

四、安徽水运自身建设硕果累累

多年来,安徽省海事港航船检系统以服务为宗旨,以加强行业管理为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海事形象不断提升,得到了服务相对人的一致好评。

自2009年燃油税费改革以来,全系统按照“两个转变,四个提升”(实现工作重心从以收费为中心向以行业管理为中心的转变,实现行业管理从目前粗放式管理向程序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达到队伍素质、行政执法水平、内部管理、海事形象的提升)的要求,先后开展了“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准军事化管理、创新化管理、规范化管理”、“一日工作制”、“三三三行业文明服务”、“营运船舶驻点检验”等活动,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升。

在依法行政上,我们高度重视基层执法能力的提升,落实国家政策,严格规范执法,持续加强人员执法能力,着力解决执法队伍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严肃执法风纪,安徽水路交通实现了连续多年无“三乱”。为适应新形势下依法行政的需要,安徽省地方海事局大力推行海事、港航综合执法,按照“动静分离”的原则,打造集中审批、动态监管、处罚分离的管理流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现有基层站点,推进综合执法与应急救助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反应快速化、管理智能化、监管网格化、执法规范化的目标。

当前,全省海事港航船检系统正在以加强和提升服务能力为本质要求,以创新服务举措为强大动力,着力规范行业管理,持续提升队伍素质,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全面履职而行动”,切实为水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