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明年在南海开展试验性应用

今年6月27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地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下潜7062米!联合主驾驶“蛟龙”号的付文韬和唐嘉陵,成为我国潜海最深的人。

12月10日下午,“蛟龙号”主驾驶、十八大代表付文韬应邀参加共青团山东省委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报告会。他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告诉记者,明年4月,“蛟龙”号将向我国南海深海挺进,开展试验性应用,明年国家海洋局还将招聘4-6名职业潜航员,其中计划招录一名女潜航员。

当上潜航员“纯属偶然”

白皙帅气的面孔,平稳谦和的语调,剪裁得体的中山装,1982年出生的付文韬有着同龄人少有的一份沉稳与静气。从湖南岳阳老家婚礼筹备现场赶到济南作报告的他,脸上还挂着一丝倦容,然而一说起“老战友”“蛟龙”号,小伙子立马恢复了精神:“我们在一次次突破历史中创造历史,见证从零起步到如今达到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最大下潜深度,我们做到了!

“就像电影《阿甘正传》开头的那几句台词一样,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能够走上职业潜航员之路并书写历史,付文韬谦虚地笑着说这一切“纯属偶然”。2006年,从兰州理工大学通信专业毕业的付文韬,无意中看到了潜航员招聘简章,比照着招聘条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当时感兴趣的人不少,最后报名的却不多,主要还是因为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想到要下到几百米乃至几千米的海底去,大家都觉得风险太高。”付文韬回忆道。

进入选拔环节后,付文韬和其他的候选者一道经历了苛刻甚至严酷的各种测试。“印象最深的是抗压测试,把候选者关进高压氧舱中,舱内压力设定成相当于18米水深的水平,必须在里面撑45分钟才算合格。”付文韬说,“在高压的环境下,耳膜一阵阵剧痛,差一点就受不了了,还是咬牙挺了过来,但很多人在这个环节就被淘汰了。”

2006年12月,付文韬接到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打来的电话,告诉他已经通过了选拔。 随后的2年多时间里,付文韬与另一名潜航员唐嘉陵一道接受了复杂而系统的潜航员培训。从船舶、液压、机械、电子和潜水器材料等基本理论课程,到“蛟龙”号各个部件的原理、构造,两人“啃”下了足足有一米多高的教材。

接下来就是海试阶段。从1000米、3000米到5000米,4年多时间,他先后下潜19次,也见识到了海底世界的奥妙神奇,“海平面下200米,海水颜色变成极度深蓝,到300米就已经变成漆黑一片。”海底生物的多样性让人赞叹,通体火红色的大虾,动作缓慢而优雅的鼠尾鱼,长得像土豆一样的海底锰结核……付文韬不仅驾驶“蛟龙”号一次次刷新深潜深度,还带回了宝贵的图像素材,在3759米深海,付文韬更出人意料地首次发现并抓取一只海参。

7000米深海抓获半透明海参

经过一次次对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考验,付文韬的潜航经验日渐丰富、作业技能臻于娴熟,对设备的可靠性也越来越有信心,然而真正接到7000米级海试的任务时,他还是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压力来自于风险:7000米深海,潜水器外面的压力是每平方米7000吨,能将人瞬间挤碎,这考验着“蛟龙”的“身子骨”,而且海底漆黑冰冷,底泥细软吸附力强,如果被底泥吸住上不来怎么办?俄罗斯进行海试,一般是有2艘潜水器下去,一艘海底作业,另一艘担负海底救援任务,“蛟龙”号孤身向深海挺进,这对主驾驶付文涛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防范万一,付文韬和同事还是提前准备好各种自救措施,万一遇险,抛弃一些设备增加浮力上浮,如果不小心被绊住通过释放浮力块,使用长达9000米的应急缆绳脱险。

当时下潜到7000米深海用了3.5个小时,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这个数字让付文韬和唐嘉陵深感振奋。潜水器舱内没有卫生间,只有简单的处理设备,付文韬尽量少吃饭,主要依靠高能量的巧克力、牛肉干维持体力,终于,又历时4小时并取得3个水样、3个沉积物样,拍摄到海底生物并取回2个生物样品––半透明的海参。

“蛟龙”号身长8米宽3米,有两个长度超过一个人身长的金属机械手,很多人怎么也想不到它能捉到软软的海参。

机械手设备来自美国,在训练时,摆在付文韬面前的只有说明书,指导老师会教他抓取的简单动作。“面前摆着一个杯子、一根棍子,会教你如何抓起来,但其中的技巧却要自己摸索。”付文韬想,这种简单的“抓取”难以在海底应付自如,于是他自我加压,增加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先将瓶子抓起来,然后将水全部倒到旁边一个大拇指粗细的水管中,最后将杯子放回原处,就这样反复练习不知多少次,直到灵活操作。后来证明这项训练十分有效,让付文韬获益匪浅,既能控制前进,又能实施抓取。在7000米海试中,付文韬就是用这一“绝活儿”成功地将缓慢移动的两只海参成功抓取。

就在上个月,经过科研人员进行DNA检测,证明这两只海参是新物种。

“生物的适应性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大家原以为海底7000米没有生物生存,但是我们发现不仅存在,而且很多,这为未来生物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不急于冲击海下1万米

“明年4月份,我们将赴南海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先不急于冲击海下1万米。”谈到载人深潜团队未来的工作时,付文韬介绍说,“蛟龙”号未来试验性应用领域主要为资源勘查、生物研究、地质构造研究等。此外,提高国产化率也是重要方向。目前在“蛟龙”号的构造中,螺旋桨、电池动力系统等都是国产,下一步还将提高关键部位的国产化率。

明年年初,付文韬还将多一个角色––“师傅”。他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自行培养的、能够驾驶“蛟龙”号的职业潜航员只有两名,潜航员培训成本很高,付文韬和同事唐嘉陵两年陆上培训的费用就是1200万元。明年初国家海洋局将招聘4-6名职业潜航员,其中计划招录一名女潜航员。“除了身体素质考察,对心理素质的要求也很高。因为在深海海底,可能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是合格潜航员的基本素质。”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