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特191:北部湾“清道夫”显身手

记者从广西海事局钦州应急基地了解到,被誉为北部湾“清道夫”的“海特191”投入使用至今,多次参加30万吨原油过驳现场驻船值守。2012年我市海上原油过驳作业工完成过驳量885万吨,该船为我市海域环境保护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

停泊在钦州应急基地码头上的“海特191”是全国海事系统首制中型溢油回收船。这艘北部湾海上的“清道夫”自2012年4月列编钦州海事局以来,先后参加了钦州海上原油过驳锚地现场值守、游轮“建桥151”搁浅事故现场应急值守和各种演习,为地方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广西海事局钦州应急反应基地主任杨焕艳告诉记者,2012年钦州海上原油过驳作业工完成过驳量885万吨,创我国历史最高水平,钦州一跃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海上原油过驳基地。为了保护海域环境,增强应对溢油风险的能力,“海特191”多次参加30万吨原油过驳现场驻船值守,真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海特191”配备了功能齐全的通信导航扫海灯、全方位的溢油监视跟踪设备、溢油回收处理设备和双头双谱电动扫海灯,可执行港区和近海海域溢油应急事故处置和巡航搜救任务,并具有设备先进、溢油回收能力强、操纵灵活三个特点。“该船投入使用后,极大地增强了北部湾海域溢油应急和防污能力,对保障北部湾海域溢油风险和保护海洋环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杨焕艳介绍说。

海特191不仅能防污,还可以完成巡航搜救任务,是一搜综合性的船只。2012年12月15日,载有14000吨柴油的油轮“建桥151”在钦州港青菜头附近搁浅,海特191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开展警戒工作10个小时,做好抢险准备,直至“建桥151”于12月16日成功脱险。同时,参加了在北海和钦州举办的搜救、消防、溢油演习,“海特191”和“海巡191”被广西海事局授予“2012年北海海上搜救综合演习先进集体”。“今年钦州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促进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在建设美丽钦州上求突破。并特别提到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白海豚保护工作,建设生产经营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努力实现白海豚与大工业同在。”杨焕艳认为,“钦州正打造千百亿石化产业基地和油品大港,‘海特191’的投入使用,为海豚的健康生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据悉,目前钦州海巡基地已经完成第一期的建设,24套价值三千万的溢油设施已建成,与“海特191”项目叠加,将形成1.5亿元规模的溢油应急快速反应综合能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