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S讯】“青年奋进13人组”——这是江苏海事局 “查研定改评”活动中,南通海事局崇川海事处13名年轻人在青年党员许预玮的提议下自发成立的年轻团体。“有活力、有激情、有创新、有成绩”,是这个集体的“四有”目标。

在海事执法模式由动静分离改为动静态兼具之后,海巡艇成为海事处现场执法的一块宝。“如何提升海巡艇高峰上岗的实效”成为“四有青年”们思考的问题。经过两个月的实践,在排摆、分析研究现场监管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之后,“奋进13人组”最终确定三式整改“实招”,提高了海巡艇高峰上岗效能,在为民、利民上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让高峰上岗海巡艇成为“放大的航标灯”

长江南通段是长江下游最典型的感潮河段,小型空载船舶乘潮上行的规律十分明显,每次涨潮期间都会形成总量200余艘、通过时间约两个小时的高峰船流。在此期间海巡艇将会随时出航,护送高峰流船队通过辖区#27—#36浮区段。

小组成员郑占鳌和张永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该区段的大部分航道紧邻港区,夜间航道右侧码头泊位上成片的照明灯光给小型船舶准确找寻航标灯和把正船位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旦遭遇雾、霾等能见度不良天气,这类船舶极有可能在航行时过于贴近码头或误入深水航路,从而发生险情。

怎样解决?经过思考,他们提出了让夜间高峰上岗海巡艇充当“放大的航标灯”的解决方案:海巡艇在引导高峰船舶流的过程中,打开警笛和警灯,临时定位在某航标附近,用甚高频(VHF)发布自己所在位置,提醒各船舶注意把握船位,并随着船流的上行态势,同步调整“被放大的航标灯”。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夜间醒目值班的海巡艇,已经成为船民们最易发现和最放心的依托。“看到海巡艇,我们心里就有底”——长期往来于此的船主卫九珍这样评价。

让高峰上岗海巡艇成为“有形的分隔带”

“为什么在#30浮附近走偏航路的违章行为会比较多?”负责行政处罚工作的靳匡宇和管秋菊在工作中发现了这个问题,跟老海事们一请教,才知道长江#30浮是上下行船舶大角度的转向点,由于航道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下行船舶进港大角度调向前会出现视线盲区,导致偏航现象时有发生。“原因在这里”——两位年轻人恍然大悟。

既然客观原因无法改变,那能不能充分发挥执法力量的主观能动性,减少甚至消除走偏航路的违章行为呢?与现场同志推敲商量后,他们提出了“有形的分隔带”的解决方案:让夜间巡航的海巡艇驻守在航道中间,通过闪烁的警灯、高频的提醒,成为上下行船舶间一道不可逾越的“双黄线”。得到海巡艇的提醒,上下行驶的船舶调向更为小心谨慎,走偏航路的违章行为自然而然的减少了。

让高峰上岗海巡艇成为“实况的转播台”

崇川处辖区主航道的边缘有两处24小时分流驳运的作业区,分流的小型船舶会随时从作业港池和锚地进入主航道,与顺航道行驶的船舶流发生穿越或交叉的情况,时有险情或事故发生,而这些分流小型船舶又恰恰是VTS(船舶交通管理系统)中心监控的盲点。陶春琳和段光耀想到利用CCTV视频监控,随时与作业单位联系,第一时间获取分流船舶进入航道的动态信息。

可是,通过什么渠道发布这些高价值的信息呢?船是流动的,只有流动的执法资源才能更好地担负发布信息的任务。与于慧国和陈军君商量后,他们创造性地提出,通过高峰上岗的海巡艇结合现场实际,将这些实时掌握的分流船舶进入主航道的信息进行实况发布,提醒双方船舶加强瞭望、沟通避让意图,同时穿插播报船民关心的静态业务问题。海巡艇成了“实况转播台”,完成着一个个关键信息的传递。

举措虽然小,但避免了损失,甚至挽救了生命,得到了船民们的普遍赞誉和认可。用执法人员的话来说:“虽然我们付出了更多,但能得到船民的认可,减少事故的发生,一切都值得!”

(通讯员 孙敬东 许预玮)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