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业寒冬中的坚守与突破

加强全国海事系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海事——这是“十二五”期交通运输部党组对海事发展提出的期许和希望,掀开了海事发展的新篇章。

以“三化”建设为统领,海事系统全面提档升级,绘就了一幅极具时代特色的发展画卷。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专栏《人民海事:“三化”引领新变革》,通过八个关键词,解读海事发展新气象。

关键词一:安全监管

航运业寒冬中的坚守与突破

维护水上安全,始终是海事队伍尽忠履职的核心工作;建立健全水上安全监管体系,提升海事监管能力是“三化”建设确立的六大体系之一。以此为统领,海事系统始终将安全监管水平作为衡量“三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创新监管思路和措施、健全风险预防预控体系,实现了“十二五”期间水上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

“十二五”是航运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静的五年,贯穿始终且持续恶化的市场形势将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航运企业拉向了生死边缘。持续亏损、经营惨淡,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不能、也不愿持续增加更多的安全投入。这无疑成为做好安全监管的最大障碍。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发展,港口吞吐量、通航密度、涉水活动的大幅增长更为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十二五”期间全国水上运输船舶事故、死亡失踪人数、沉船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下降13.1%、26.2%、34.9%和9.1%,水上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并持续向好。亮眼成绩的取得,正是五年来海事系统攻坚克难、凝心聚力服务发展最有力的证明。

严防死守:问题导向提升本质安全

“安全监管只有加强,没有削弱。”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严防死守成为守住“底线”的第一步:在“四类重点船舶”“六区一线重点水域”部署实施相应的安全监管措施,加强现场巡查;针对寒潮大风、雾、霾、台风等复杂频发的极端天气,加强预警预测、科学周密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应急值守妥善处置险情,打赢了一场又一场防御极端天气的“硬仗”;加大船载危险货物开箱检查力度,严厉查处了危险货物谎报瞒报行为……上下一盘棋同心协力保安全,抓基层打基础严格监管防风险,正是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认真、不松懈,夯实了“十二五”水上安全的根基。

在日常的安全监管的基础上,针对安全顽疾和突出问题,海事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五年间,持续开展了“打非治违”“安全生产月”、渡口渡船、船舶超载、内河船舶非法参与海上运输等一系列专项整治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深化隐患排查,严厉督促整改,有效遏制了事故多发频发的苗头。

安全不靠“喊口号”,而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十二五”期间,海事系统加大事故调查分析力度,以事故为导向发现问题、摸索规律、精准施策,从根本上治理隐患,推动本质安全再上新台阶——

“舱口盖改造”就是在这一理念下提出的。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安全处副处长许吉翔回忆,“十二五”期间的事故调查分析中,沿海干散货船舶的“自沉”事故引起了调查人员的关注。时有发生的事故中是否存在共性问题?带着这一疑问,调查人员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地考察,最终“舱口盖”上的隐患被暴露出来。“一些国内航行船舶货舱风雨密封舱达不到海上风雨密的要求,导致进水后既增加船舶重量,又会形成自由液面,在风浪中极易因船舶稳性不足而快速翻沉。”锁定问题,部海事局制定了《国内干散货海船舱口盖配置技术要求意见》,规范了舱口盖技术标准,从而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安全是不能碰的“高压线”,但做好安全工作却可以更有“人情味”。在监管中,各地海事执法人员发现一些义渡、半义渡船舶由于入不敷出,无力配备救生衣,导致事故发生后自救率不高。为此,自2012年起,部海事局启动“救生衣行动”,向各地义渡、半义渡船舶免费发放救生衣,补足其配备差额。据统计,此次行动通过22家地方海事局、8家直属局的212个分支机构直接将救生设备送上船,总计发放成人救生衣59500件、儿童救生衣2825件,基本保证了此类船舶救生设备的100%配备。在此过程中,基层海事工作者本着心系乘客、服务群众的热忱,因地制宜地探索了救生器具的改良:给渡线路程短,来不及穿救生衣就已靠岸的船舶配备浮板;对于简陋的没有条件存放救生衣的船舶,用浮板材料制成凳子……想渡工所想,急乘客所急,海事在保安全的同时让更多群众感受到了关心与服务,也将安全意识根植在了群众心中。

监管“新常态”:

堵疏并举提高企业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不能只靠监管者的“耳提面命”。在新的《安全生产法》中,企业主体责任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如何在行业低迷的背景下调动企业加强安全投入的积极性?如何吸引企业关注安全、重视安全?“十二五”期间,海事从安全监管的理念和制度设计入手,通过“政策联网”疏堵结合,为安全意识强、管理水平高的公司畅通快车道,让疏于管理、逃避监管的企业寸步难行,这也成为构建海事安全监管新常态的核心思路。

2015年,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印发了新版《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其中对接“诚信管理”的制度设置为诚信理念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这一规则,按照《航运公司安全诚信管理办法》保持“安全诚信”公司评级的企业,在年度审核中可由内审代替外审,这意味着公司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审查时间,不必再反复同监管机构协调,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可以大大简化,从而为公司提供便利。这一举措有效衔接了两项规定,既激发了企业参与“安全诚信公司”评选的主动性,也调动了航运公司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为了严肃《规则》的执行,部海事局还制定了《重点跟踪航运公司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作为加强安全监管的重要补充。根据这一规定,那些安全意识淡薄、对安全问题放任不管、对安全督促警告不服从管理的船舶和航运公司将被列为重点跟踪,对于这些公司海事系统将组织精干力量加大监督检查。重点跟踪制度出台后,立即显现出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船舶及公司主动提高安全意识,积极配合安全监管的风气逐步形成。

可以说,《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发证规则》的发布,串起了《航运公司安全诚信管理办法》和《重点跟踪航运公司安全监督管理规定》,奖惩结合构筑了督促企业提高安全意识,加强风险防控的“制度网”。这一系列的制度设定也成为“十二五”期间海事安全规章间协调配合、联网联动、科学管理的一个缩影。

秉承这样的理念,“十二五”期间海事系统制定、修订28项部门规章、4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推动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及规章,全面覆盖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各个环节的法规体系、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显著增强,从制度上实现了引领安全监管“新常态”。

培育水上安全文化:

从娃娃抓起 到生活中去

“水上安全,是擎天的柱石,只要你庄严的树立,就能撑出祥和、华美的空间。水上安全是生命的花朵,让花朵在校园盛开,让安全为人生护航。”这是一名小学生在参加“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后为“水上安全”写下的诗句,也为“护航成长”做出了童真、诗意的注脚。

本质安全的提升,在于安全素养的养成;培育安全文化,当从娃娃抓起。本着这样的理念,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从2013年起携手教育部连续三年开展了“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鼓励基层海事职工走进课堂,通过互动演示、现场模拟、视频动画等方式向孩子们宣讲水上安全及应急常识;开展“海事开放日”“航海夏令营”,组织学生参观海巡艇、海事监控中心、海事博物馆等,让孩子了解海事、认识海洋;组织学生观摩、参加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遇险自救能力……三年来,活动从室内走向室外,从岸上走向水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受到了孩子、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广泛好评。

“安全知识进校园的活动,从短期看可以让小学生及家庭从当下开始重视水上交通安全,提升安全意识和技能;从长远看,抓住孩子就是抓住国民素质提升的基础,对构建水路交通安全教体育体系及未来的水上交通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一活动的推动和激发下,更多有助于培育水上安全文化的因素正在形成。

一些学校与海事系统合作,开展水上安全知识进校园的师资培训,将安全教育留在了孩子身边;一批具有海事元素的示范学校投入教学,将水上安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宣传水上安全的使命,依托海事专业优势,志愿者服务队纷纷从基层海事单位萌芽,他们通过在危险水域设置安全警示标,建立志愿者搜救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保护母亲河清除水污染等活动,将水上安全文化的种子撒向社会的方方面面,撒在每个公众的身边。五年间,越来越多的海事志愿者队伍在各地获评志愿者服务奖,标志着他们所致力于传播的安全知识也被更广泛认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安全文化的培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成为海事尽忠履职、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有力举措,也成为在更广阔视野中守护安全的成功探索。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