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船舶安全航行南中国海
维护南海航行自由和船舶航行安全始终是我国关注和追求的目标。7月11日,在宁波举行的中国航海日论坛上,记者了解到我国在维护南海海域水上交通安全方面,加强航海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巡航机制、加强海上人命救助、深化国际合作等,为维护南海船舶航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海岛礁建设5座灯塔
灯塔是海上安全航行重要的导航公益服务设施,被誉为船舶的“指路明灯”,是船员的“保护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我国的先民就懂得利用碣石指引船舶安全航行,这也是有记载的最早“自然航标”。
据了解,我国陆续在南沙群岛有关进驻岛礁上开工建设5座大型灯塔。截至目前,华阳、赤瓜、渚碧、永暑等4座灯塔已先后建成发光。美济灯塔主体建设也已基本完成,将通过航行通告发布发光使用信息。已投入使用的4座灯塔大大提高了这个水域的船舶航行安全保障能力。
这5座灯塔均为大型多功能灯塔,可提供综合导航助航服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党组书记兼局长许如清介绍,灯塔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这些文化元素向各国航海者传递着中华民族和平友好的美好愿望。5座灯塔塔高均在50-55米之间,装配现代化大型旋转灯器,配备直径4.5米灯笼,夜间发白光,灯光射程22海里。
“5座灯塔除了具备发光功能外,还安装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甚高频(VHF)通信基站”,许如清说,这意味着灯塔还具有无线电航标的助航和导航服务功能。也就是说,船舶可利用船载设备与灯塔基站进行通讯,一方面起到与传统灯塔目视助航类似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可接收灯塔基站播发的航海安全及预警信息。船舶也可主动向灯塔基站提供船舶动静态信息等相关信息或是请求提供服务和帮助。
在第一批灯塔建成发光后,记者曾采访过一位长年在南海作业的渔船老船长,这位老船长说道,“灯塔对渔民帮助很大。”他说,“我们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灯塔,就如同看到家乡一样。”这表达了渔民对灯塔建设的期盼和赞许。
灯塔承担船舶安全保障功能
“这5座灯塔,是我国在南海海域建设的重要公益性服务设施,5座灯塔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也是我国履行相关国际责任和义务的体现。”许如清说,实际上它承担着服务航海保障、海上搜寻救助、航行安全、渔业生产、海洋防灾减灾等功能。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了国际航线通航安全。南海航线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贸易通道之一。在南海主要航线附近,由于岛、礁、滩多,暗沙多,且其位置和水深、水文缺乏准确的资料记录,加之航路附近有许多通航障碍物,这些都需要通过设置航行安全保障设施对船舶进行导航指示。我国作为国际海事组织的成员国,有责任履行承担南海国际海运通道的航行安全、人命救助和环境保护的义务,在加强南海海域航海保障设施和能力建设的同时,也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及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为南海航行安全和环境保护提供支持和保障。
为海上搜寻救助、防灾减灾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南海海域航行的船舶面临着诸多风险。一方面,南海既是重要的国际海运通道,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渔场之一,南海海域船舶通航密度大,海况复杂,海上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据海南省搜救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目前为止,在南海海域针对船舶发生的遇险事故中,成功救助了中外籍遇险人员3396人。另一方面,南海受热带气旋和季风影响较大,商船、渔船受风灾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为防范海上交通事故,便利搜寻救助协调指导,增强海洋气象灾害的预警性,这5座灯塔除了能够发挥传统视觉导航功能之外,其所配置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和甚高频(VHF)通信基站,已经实现无线电通信信号的有效覆盖。通过它,可以为在南海海域航行的商船渔船提供救助协调指导和气象灾害预警、预防信息服务。
有利于降低船舶溢油风险,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环境。灯塔具有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功能,在它的导航指引下,船舶航行风险将会大大降低。我们要看到,南海是亚洲各国石油运输的集中区域,全球1/3的原油运输和超过1/2的天然气需经南海运输,油轮、液化气船等船舶在此海域通航密度大,这意味着,由于船舶发生碰撞、搁浅等事故而带来的溢油风险也大。一旦发生类似事故,将会给脆弱的南海生态环境和周边岛礁、海岸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灯塔的建成使用,能够帮助船舶在航行过程中进行有效定位和航路指引,这对于预防事故险情的发生,降低船舶溢油污染的概率,进而有效保护南海海洋生态环境,都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
“总之,这5座灯塔将与我们已在我国沿海设立的2000余座灯塔、灯桩一样,全天候、不间断地为海上生产作业、船舶航行、减灾救灾等活动提供良好的导航和助航服务。”许如清说。
不遗余力维护南海航行安全
维护南海的航行自由和船舶航行安全始终是我国关注和追求的目标。许如清表示,在维护南海海域水上交通安全方面,交通运输部主要从加强航海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巡航机制、加强海上人命救助、深化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在航海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自2014年开始,逐步加大了南海海域民用航海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除在南沙群岛有关进驻岛礁开工建设了华阳等5座大型多功能灯塔外,中国在西沙水域建成了晋卿岛、羚羊礁筐仔沙洲、南沙洲、北礁东等4座灯桩;在永兴岛、东岛、琛航岛、中建岛设置了4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基站,实现了西沙重点水域信号的全覆盖;开播了4209.5千赫(KHZ)频率的海上安全信息(NAVTEX)广播业务,实现了对西沙、中沙水域信号的覆盖。截至目前,我国在上述水域已经建设31座民用航标设施。岛礁灯塔、灯桩的建成,以及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NAVTEX)信号的覆盖,使得我国南海海域民用航海保障基础设施的网络初步形成。
在完善巡航机制方面,为了保护南海通航环境,维护航行秩序和自由,近年来,我国组织开展了南海海域巡航工作。通过巡视检查,我们初步调查和掌握了南海海域的水文气象、通航环境、船舶交通和作业、海域污染等情况,也制止和纠正了船舶在海上航行、停泊和作业当中发生的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地保障了海上交通安全和防止船舶对海洋的污染。
在加强海上人命救助方面,我国负有南海大部分水域海上卫星遇险报警接收的职责。当获悉海上遇险警报信息后,我们都会立即派出专业救助力量,并协调社会救助力量、过往商船和渔船前往救助。海上人命救助的能力建设是我国长期致力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南海海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交通运输部已专门在湛江、海南、西沙设置了3个救助站点,并长期部署专业救助船舶进行值守。多年来,我国已在南海海域,多次成功地救助了包括南海周边国家在内的遇险商、渔船和船员、渔民。
在深化国际合作方面,为加强南海海域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我国遵循有关国际公约,主动倡议南海周边各国在航行安全、海上保安、航海保障等领域加强沟通合作,建立南海周边国家海上应急事件联合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目前,我们已建立了“中国—东盟海事合作机制”“中越区域性搜救合作机制”等多个机制。其中,广西防城港市与越南广宁省还建立了搜救小区协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了北部湾海上搜救协作能力,为南海国际搜救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