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己掏腰包搞了一个船捞海上的垃圾嘛!这个人厉害!”在舟山市嵊泗县,提起杨世钗黄红色的小船“沧海9”,渔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

在四面环海、远离舟山本岛的嵊泗,这艘小船是唯一一艘民间自发打捞海面漂浮垃圾的船舶,而杨世钗则独自承担起船舶每年60多万的日常开支和人工费用,他们默默守护着海洋清洁,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海上清道夫”。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家园

今年50岁的杨世钗,是台州椒江人,1998年来到嵊泗谋生,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先后做过很多工作,经过多年闯荡,积攒了一些资本后,2005年他自己开起了清仓公司,专门处理船舶残油、油污水。“虽然我文化不高,但我明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道理,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杨世钗告诉记者,自己当初选择做清仓公司,也是考虑到既是一种创业,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为海洋环境的保护做贡献,“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嵊泗海岛旅游的火爆,游客越来越多,2016年嵊泗游客突破了300万人次,政府部门虽已花大力气在水域环境治理上,也不断加强环保宣传,但由于嵊泗地处长江入海口,会带来一部分海上垃圾,加之一些渔船的环保意识不足,海面上的垃圾也日渐增长。扎根嵊泗近20年的杨世钗急了,因为他发现嵊泗民间没有专门处置海上漂浮垃圾的船舶,光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做到全面覆盖,这样下去垃圾越来越多,天蓝水清的海岛生态环境岂不是要被破坏了吗?他心里想,一定要为海洋环保出力,可一时之间从哪里下手却没有头绪。

有一天,正在看新闻的杨世钗注意到,嵊泗县委、县政府正号召居民共同努力,建设美丽海岛。这一下子就给了他启发:我为什么不可以自己打造一条船来处理海上漂浮的垃圾呢?杨世钗决定自己造船了!

出资50万亲自设计造小船

杨世钗要造船的消息不胫而走,熟悉他的亲朋友好友听说后纷纷赶来劝他。有人说:“你付出的代价会很大,你一个人撑不住的。”有人则说:“这是政府的事,你干嘛多管闲事,难道你傻么?”

然而杨世钗是个“犟”人,下定了决心,一般就很难被改变。说干就干!杨世钗马上开始设计起船舶了。“嵊泗岛礁多,船不能太大,不然港湾进不去,又不能太小,否则不抗风浪。”杨世钗对嵊泗周边海域的情况十分熟悉,根据实际需求他还在船上设计了专门处理垃圾的漏斗,并设有捞大片垃圾的拖网。

2016年5月,一艘长16.5米、宽3.6米、吃水深1.2米、载重21吨的小船正式下水,“因为这种船型以前都没有过,当初去申请船检的时候,我们也反复修改了很多次,最终才顺利达标。”杨世钗打趣说。

此后,以嵊泗中心渔港为中心,方圆50海里为半径,包括李柱山、沈家湾、大洋山、黄龙岛、绿华山、花鸟岛、枸杞岛、嵊山岛等多地都成了小船的作业领地,而小船也成了当地知名的“海洋清道夫”。

无论多艰辛都要坚持到底

7月26日,记者在码头上见到了这艘小船。驾驶室被刷成黄色,上面“海洋环保”四个红字分外显眼,船身则是红色。小船的甲板上堆满了刚刚捞上来的垃圾,狭小的船员室中放了一张更小的上下铺床,只能供2名船员休息。但船上配员有3人,另外一个人只能在1米宽不到的驾驶台下打地铺。

“遇到下雨天,被子都是湿的,天热的时候,船上温度高达50多度,1.5L的矿泉水一口气要喝一半还不解渴,彻夜难眠。”船长王存宽告诉记者,有时一次作业就要在海上航行一个星期,晚上为抗风浪就靠着大船锚泊,白天顶着烈日捞垃圾,最多一天能捞起10多方。记者注意到,船员们黢黑的手上留下了不少捞垃圾时碰破的伤疤,他们穿着的红色作业服上已结出了雪白的盐花。“虽然条件艰苦,但老板对我们很好,工资不仅给得高,还有高温补贴。”王存宽说。

船员出力,老杨出钱,这一干就快到两年了。杨世钗透露,包括船员工资、船舶维护保养、柴油等,一年他需要支出60多万。“这还没算垃圾处理的钱,垃圾找人转运上岸后,用自己的车子拉到垃圾处理场,这都需要费用的。”杨世钗介绍,到目前为止,小船已经打捞处理了近1000多方的垃圾。

“虽然近年来公司生意不是特别好,负担小船的费用有点吃力,但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义不容辞。”杨世钗最后告诉记者:无论多艰辛,他都会坚持到底,嵊泗是个海岛县,又是他的第二故乡,保护海洋环境,人人有责!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