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他们共组织搜救行动742次,救助遇险船舶815艘,救助遇险人员4301人,人命救助成功率达97.23%;成功组织处置多起船舶溢油事故,保障了水域清洁。

五年来,他们成功组织防抗26个台风,多次取得辖区船舶防汛防台“零死亡”的重大胜利;多次协助转移受洪水围困的数百名群众,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1800多个日夜的斗转星移,广西海事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历练出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救得下的水上搜救队伍。他们用如椽巨笔,耕波犁浪,在北部湾海域勾画出一幅“水上平安广西”的壮美画卷。

谋事在先

  搜救之道重在“预”

凡事预则立,超前预案成为成败之关键。“我们遵循‘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统一指挥、科学安全、就近快速’的原则,大力推动建立了各地市级海(水)上搜救机构,推动部分县(区)成立了搜救分中心,基本形成了自治区、市、县(区)三级搜救网络。”广西海事局局长黄军根向记者介绍道,广西海事还同时推进区、市、县各级水上搜救中心及各分中心相继修改完善了水上搜救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较为合理的水上搜救预案体系,将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三者有机统一,确保来之能战。

通过不断建立完善搜救组织机构体系,到2014年底,广西14个地级市全部成立了海(水)上搜救中心。到2016年底,横县、合浦、铁山港、苍梧、八步、武宣、阳朔等16个县(区)成立了海(水)上搜救分中心,基本覆盖广西沿海和内河主要通航水域。

继我国首部地方性海上搜救工作法规——《广西海上搜寻救助条例》实施后,2013年4月,由广西海事局牵头起草的《广西海(水)上搜救奖励和补偿管理暂行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开创了国内将海(水)上搜救奖励和补偿同时列入规定的先河。

“在国内相关法规中首次增加了搜救补偿的内容,实现对社会搜救力量的奖励和补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极大调动了搜救力量参与海上搜救的积极性,促进了海上搜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广西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广西海事局指挥中心主任李建榜向记者介绍。根据《广西海(水)上搜救奖励和补偿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分别出台了各市海上搜救奖励和补偿管理实施办法。近年来,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对社会搜救力量的奖励和补偿累计达538.11多万元。

为共保广西水上交通平安,广西海上搜救中心还分别与广西气象部门、卫生部门和通信管理局等携手合作,编制完成了各项应急预案和联动方案,确保广西海(水)上搜救的快速反应和全面覆盖。

养兵千日

  搜救之道重在“练”

宝剑锋自磨砺出,千锤百炼方能煅造搜救利剑。5年来,广西海事积极开展海上搜救技能培训和综合演习,海上应急救助演习实现常态化和无剧本化,一个个规模高、实战性强的演习也不断“登场”——

2012年8月,与越南海上搜救中心举行首次“中越海上应急通信联合演习”;2012年10月,“北海海上搜救综合演习”在北海海域举行;2013年9月23日,成功承办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海上重大溢油应急处置演习,获得社会各界的赞誉;2017年,在北海市举办以海警官兵为主的海上搜救技能培训和演练,有效提高了海警官兵海上搜救应急能力……2012年以来,广西各级海(水)上搜救机构共陆续组织开展了不同科目、不同层次的应急演练400余次,检验各项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锤炼了队伍,打造出一批精兵强将,一支善战能胜之师,捍卫了水上平安和谐。

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欣慰的笑容,得到的是群众的认可——

2014年7月19日,台风“威马逊”以15级风力横扫北部湾广西海域:北部湾大部海域出现了15-17级、阵风17级大风;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11级以上大风持续了9-11小时;强风暴雨所至,左江、郁江、浔江、西江等江河水位均超过了警戒水位。

面对“威马逊”所带来的狂风骤雨的挑战,广西海事局迅速吹响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的“集结号”:服务保障船舶进港避风、发布海上通航安全预警、稳妥处理船舶走锚失控险情、成功救援遇险渔民、迅速开展灾后恢复生产……一系列紧张有序的应急防台防抗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台风影响期间,广西区、市两级搜救中心共处置船舶走锚、搁浅、渔业船舶(网箱)人员险情57起,救助遇险人员190人次,遇险船舶65艘次,人命救助成功率100%,零伤亡、零沉船、零污染。

兵贵神速

  搜救之道重在“快”

2015年7月27日,6艘共载约18000吨煤的越南籍货轮,从越南开往广西防城港企沙镇卫东码头途中,因风急浪高导致船舶进水,5艘货轮先后沉没,1艘搁浅,共有48名船员遇险。广西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启动搜救预案,联合边防、渔政等部门紧急赶赴事发海域开展救援,成功将48名越南籍遇险船员全部救起并妥善安置。

水上搜救,分秒必争,稍一迟缓,船毁人亡。为实现快速反应,广西海事建成国内一流的指挥中心,自治区、市、县(区)三级搜救网络,海事执法人员和应急车辆、船艇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动若脱兔。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监控到整个北部湾(中国)的船舶动向,以及它们所处位置的相关参数”。在广西海上搜救中心值班室,黄军根向记者介绍,鉴于北部湾和西江黄金水道的建设,交通运输部投入了近500万元,建设了一套目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大屏幕指挥系统。若北部湾海域、西江黄金水道发生水上事故时,搜救中心根据船舶发出的信号,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组织附近海域的船舶出动救援。

实现快速反应,离不开良好的装备。在交通运输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广西海事在钦州、防城、北海均建立了广西海事局搜救应急反应基地,并在钦州建立了溢油应急设备储备库,配备了“海巡1001”、“海巡1002”等一批性能优良、应急反应能力较强的船艇,其中“海巡1001”是北部湾地区目前最大最先进的60米级B型海事巡逻船,“海巡1002”轮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溢油应急回收船,其投入使用将大大增强北部湾海域溢油应急和防污染能力。

同时,广西海上搜救中心通过一系列跨区域合作,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搜救网络。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海上搜救中心联合建立了华南四省(区)搜救协作机制;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交通、海事部门共同制定了天生桥库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联动协调机制。不仅如此,区域性协作的触角也伸向国外,启动了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研究,成立了研究小组,初步完成了中国—东盟海上搜救合作课题背景、现状、方向、功能及定位的研究。

救助科学化、装备现代化、反应快速化。看今日广西北部湾,一支驰骋水上的搜救“特种兵”正在惊涛骇浪中崛起。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