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标管理站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影响着中国航海保障现代综合服务体系的效能,目前面临的基建、人才配套等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发展困境亟待化解

随着中国海事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自7月1日起,北海、东海、南海等三个航海保障中心被直接纳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管理。至此,中国海事系统航标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宏观管理)、航海保障中心(业务管理)、航标处(具体管理)、航标管理站(现场管理)的四级管理模式。

航标管理站是航海保障工作的前沿阵地,是航标机构充分发挥职能的重要窗口,在整个航海保障服务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航标机构充分发挥职能的“最后一公里”,航标管理站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影响着中国航海保障现代综合服务体系的效能。

困境和原因

面临的困境

当前,东海海区航标管理站规范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航标维护装备配置不足,应急反应能力不足,航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和适应辖区港口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东海海区航标管理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航海保障用户需求的增多,与航运业的发展、快速增加的航标数量和航标应急反应的要求相比,航标维护装备相对缺乏和落后,现有设施装备水平相对薄弱的瓶颈仍然较为明显。纵观各航标管理站汇总数据,自有码头的管理站有16个,无自有码头的管理站有14个;自有船舶的管理站有12个,租用船舶的管理站有18个;具有专门的航标器材仓库的管理站有21个,没有专用的航标器材仓库的管理站有9个。

第二,人力资源建设短板较为突出。一是东海海区航标管理站职工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优,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据统计50岁以上职工占比达63.5%。岗位中坚力量还是上世纪80年代招录的职工,这批人即将面临退休,较为集中的退休高峰期造成了一定的岗位缺编,致使在工作量越来越大的情况 下,一线职工数量越来越少,专业技术人员占47.3%,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1.9%,专业技术人才尤为缺乏。二是岗位设置不清晰,缺乏统一的人力资源岗位配置标准。三是一线站点教育培训设施、资源和机会相对匮乏,尽管建立了长效教育培训机制,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参与科技创新及研发项目机会相对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目前,东海海区各个航标处航标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工作参与力量主要以处级机关职能科室为主,相较而言,东海海区航标管理站职工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参与机会不多,人人参与的协同创新工作格局还没有完全有效建立。东海海区航标管理站缺乏复合型、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条件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航标技术创新和研发动力依然不足。

原因的分析

发展战略缺陷

纵观东海海区,各个航标管理站职责基本上是由各个航标处自行制定,大都针对航标业务内容,而对综合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研发、基层党建等内容均没有明确规定,更缺少对航标管理站标准化、正规化、制度化建设的研究和规划。主要原因为比较注重对航标处层面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科技创新、党建等工作,而东海海区航标管理站未能同步匹配建设,造成当前东海海区航标管理站在职能、人力资源配置、基层党建未能与航标建设发展大局相适应,在公共服务能力上未能与航运业对航海保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相适应。

管理制度缺陷

航标管理站应该怎么定位、职责有哪些、工作怎么干,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在岗位设置方面,2012年交通运输部印发的《交通运输部关于印发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要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通知》表示,航标管理站作为航标处派出机构,规格属于正科级。但通知没有明确航标管理站的具体职责、人员编制、岗位设置等具体内容。同时,各个航标管理站只是执行各个航标处的管理制度,内部的航标管理维护制度体系还不尽完善,还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工作需求。

人员配备缺陷

长期以来,航标管理站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辖区范围内航标的日常维护、巡检和抢修等航标业务工作,养护为主、职能单一的特点较为突出,目前的人员岗位设置还是按照养护和巡检的需要来设置。随着航运业的发展,各个航标管理站逐渐发展到涵盖质量体系建设、养护社会化管理、航标器材管理的综合管理模式,人员标准化配置尚属空白。

对策和途径

第一,抓基层、打基础,把航标管理站作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深化航海保障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笔者认为,在推进规范化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各航标管理站功能、位置、海区环境、现有基础设施及工作实际条件等因素,全面策划、分类实施、分步推进,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第二,加强谋划,有序推进现行航标管理维护制度的“立改废”工作,健全行业管理规定和标准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统一业务要求,规范业务流程。

第三,加大与上级和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推进航标保养场地和专属码头建设,加快推进航标站点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步伐。根据沿海港口、航道建设项目进程和发展需求,加强辖区航标建设力度,完善辖区助航空白点,实现助导航服务信息科学有效覆盖。针对船舶装备和基层站点基础设施缺乏的实际困难,一是积极尽力争取上级支持,争取将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纳入上级规划;二是加大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力度,争取地方政府在建设资金和用地等支持政策上的进一步落实;三是用足和用好现行资源,提高船舶的利用率和可靠性,协调好社会市场资源,有效应对航标日常养护和航标应急任务;四是持续增强应急反应和履职能力,理顺应急工作管理体制,优化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机制,着力补齐应急反应短板,注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以基层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政策引导,扩充基层力量。在人员编制范围内,通过定向招录、内部调配等方式及时补充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改善基层站点职工队伍结构梯队,逐步解决一线人手紧缺局面。建议按照人标比测算航标站的具体人数,由各个航标处进行动态调整。

第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力量下沉,为一线站点人员尤其是年轻干部职工积极搭建创新平台。统筹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以点带面,通过实施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继续拓展科技研发项目,借助学界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促进各单位科研项目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二是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带动基层站点青年职工和技术骨干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通过分工合作、角色参与等方式,加强青年职工对前沿领域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为科技研发队伍注入鲜活动力,同时达到在岗位培养人才的效果;三是普及科研创新意识,拉近普通职工与科技创新、技术创新之间的距离,鼓励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观察小细节、尝试小创新、取得小进步,催生多种多样能够改进工作环节、提高生产率的创新成果,并通过经验交流予以推广,既提高生产力,又培养职工勤于思考、自主创新的优秀品质。

第六,进一步健全东海海区航海保障联动工作机制。在前期与东海海区直属海事局建立协调和沟通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建议牵头建立健全基层站点与当地海事机构的定期沟通会晤机制。进一步细化东海海区航海保障联动工作机制框架协议内容,积极协调各下属单位工作机制的搭建和联动,逐渐理顺急需解决的航海保障业务难题,组织定期集中进行沟通交流,汇集各方的经验与智慧,思考和解决基层单位在新形势下的发展难题。 (作者单位为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