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水上搜救工作的通知》,聚焦破解水上搜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明确了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举措,提出了加强水上搜救工作10个方面38项重点任务。

11月22日,交通运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国水上搜救工作相关内容进行发布和解读。

微信图片_20191122140712.jpg

记者 李宁 摄

《通知》提出十方面重点工作

1.在健全水上搜救体制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海上搜救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重点是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对地方水上搜救工作的监督指导。

2.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方面,明确了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及其牵头单位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重点是发挥好交通运输部作为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的作用,共同构建“政府领导、统一指挥、属地为主、专群结合、就近就便、快速高效”的工作格局。

微信图片_20191122140716.jpg

3.在内河水上搜救协同方面,明确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非水网地区属地政府的任务,重点是强化区域、行业的协同联动机制,提升长江干线及内陆湖泊、水库等水上搜救能力。

4.在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方面,明确了国家海上搜救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地方各级水上搜救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任务,重点是强化资源共享,提升预测预防预警能力。

5.在完善水上搜救规划和预案体系方面,明确了落实规划预案等任务,重点是优化规划布局,推动平衡发展。

6.在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方面,重点任务是制定和完善全流程、全业务链的标准体系,推动水上搜救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7.在装备研发配备和技术应用方面,重点任务是推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卫星通信等在水上搜救工作中的应用。

8.在建设现代化水上搜救人才队伍方面,重点任务是充分发挥国家专业救助力量,其他公务力量,商船、渔船、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以及专家智库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191122140718.jpg

9.在加强水上搜救交流与合作方面,重点任务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经验,提高我国海上搜救履职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10.在提升普及水上搜救文化方面,重点任务是建立激励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社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积极性。


微信图片_20191122140722.jpg

今年以来已成功救助中外遇险船舶1266艘

2010年—2018年,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18474次,协调各类船艇84586艘次,协调飞机3451架次,在我国搜救责任区内成功搜救13592艘中外遇险船舶、150687名中外遇险人员,平均每天成功救助45人,搜救成功率96.2%。

今年1月—10月,全国各级海上搜救中心共组织协调搜救行动1539次,成功搜救1266艘中外遇险船舶、11788名中外遇险人员。 


微信图片_20191122140726.jpg

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服务系统已成体系成规模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服务系统已成体系、成规模,并在不断的进行优化,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向用户提供综合助航、导航服务。管理维护沿海17262座航标,建成22座差分定位系统台站、75座北斗卫星导航站点,可为船舶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其中北斗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已将我国近海50公里范围内水域的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级。

二是向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航海图书资料服务。扫测沿海民用港口和航路逾400万平方公里海域,年发行纸海图23万幅、电子海图41万幅,出版了《北极航行指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地图集》等资料。
三是对我国重要水域船舶动态全天候监控。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VTS中心44个、AIS岸台597座,信号覆盖了“六区一线”等重点水域,实现了船舶动态监管的“可视化”。
四是建成我国水上遇险安全通信系统。目前已形成天地一体的水上安全通信网络平台和系统,中高频遇险通信基本覆盖沿海100海里水域,海上安全信息播发覆盖沿海250海里的水域,海事卫星通信能够实现我国领土、领水、领空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五是形成常态化水域巡航和救助能力。目前拥有“海巡01”轮等大型巡逻艇5艘,中型巡逻艇72艘,小型巡逻艇720艘,形成以千吨级海巡船为骨干、中型巡逻艇为主体、小型巡逻艇为支持的海事巡逻船艇编队,监管能力可达到专属经济区,基本满足安全监管需要。

微信图片_20191122140729.jpg

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抢险打捞“三位一体”

目前救捞系统共拥有专业救助船72艘,各类打捞工程船120艘,救助直升机22架,具备了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抢险打捞“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具备了在恶劣海况下执行搜救任务的能力。

为了提高海上搜救效率,救捞系统采取“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的动态待命值班制度,所有救助船均24小时在海上航行密集区,海上事故多发区值守待命,保证海上交通安全。目前共有海上待命点88个,最远的一个待命点是坐落在南沙岛礁上的南海救助局三沙海上救助中心,标志着我国专业海上专业搜救力量基本覆盖我国1.8万公里海岸线。 

提升内陆水域应急抢险救捞能力

内陆深水与海上救援完全不同,作业面积受限制,海上大型装备进不去,为救援增加了难度。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内陆水域救捞资源配置,指导内陆水域救捞力量建设,开展内陆水域救捞人员专业知识和实战技能培训。强化内陆中央事权水域救捞资源配置,加快机动式内陆深水应急潜水成套装备建设,提升内陆水域应急抢险救捞能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