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造船工程学会举办国际标准适应性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强调––国际标准制定,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参与

11月22日,北京造船工程学会主办、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承办的“国际新标准适应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国际船舶标准发展趋势、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满足相关国际标准要求、加强我国船舶工业标准化工作等进行了交流,并一致认为,标准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国船舶工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对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必须实现由被动应对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国际标准关注节能环保

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IMO)频繁出台新规范、新标准等,不断提高对船舶的节能环保等要求,给船舶工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同时,非政府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制定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研讨会上,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工程师谷媛对此进行了分析。她说:“健康、安全和环境一直以来都是ISO标准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作为IMO与工业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ISO加强了与IMO的对接,积极跟踪IMO法规的制定,并通过标准化工作对其公约规范形成支撑。ISO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船海委)制定了ISO28000有关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标准,旨在帮助企业提高供应链安全。同时,船海委还把船舶航行中的噪声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列入了重点发展的标准项目。我国船舶行业应密切关注ISO标准的制定并积极参与其中。

在推进船舶节能减排方面,我国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船级社制定了《船舶能效管理认证规范》、《绿色船舶规范》等,对我国造船业满足IMO的能效要求提供了规范支持。在研讨会上,水运科学研究院魏洪斌介绍了船舶节能减排国际和国内标准发展状况,并强调指出,我国船舶工业节能减排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方面,必须按照IMO要求尽快实施,以避免新船订单的大量流失。

在节能减排的压力下,清洁能源特别是液化天然气(LNG)在船舶上的应用受到高度重视,LNG动力船数量实现了快速增长。不过,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与传统船舶相比,LNG动力船增加了LNG燃料储罐、气化橇、燃气发动机等设备,对传统的舱室布置、稳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际国内现有船舶标准体系和规范已无法满足对其进行安全监管的要求。近两年,中国船级社、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发布了《气体燃料动力船舶检验指南》等指南和通知,但还存在相关标准不完善、审批过于严格等问题。专家希望我国有关单位和组织加快研究,尽快建立我国LNG动力技术标准体系,并尽可能以此为契机,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对待国际标准,我国船舶工业习惯于采取跟踪和应对的策略,缺乏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更缺乏引领标准的积极性。标准之争高于市场竞争和产品竞争,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中,谁主导标准,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国际标准领域,必须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要实现由被动应对到积极参与的转变,并非易事。专家分析,只有技术和标准走在世界前列,才能将国内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才能主导国际船舶工业标准的制定。目前,我国船舶工业领域很多技术受制于人,难以对标准制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缺乏完善的国际标准跟踪机制,没有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活动的机制。

因此,专家呼吁,参与和引导国际标准制定,船舶工业各界要加强合作,特别是航运、造船和船检三方加强合作,积极倡导共同开发、成果共享的工作理念。同时,要着力提升行业的技术水平,针对国际标准的新变化,加大相应的科技攻关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只有加大对我国船舶行业标准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国际相关活动的参与力度,才能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制定和升级的机会,抢占战略性技术制高点,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