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安市出台了《福安市2017年船舶产业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促进福安市船舶行业规范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该市为促进船舶行业绿色转型的又一举措。

拆船业作为船舶行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去年以来,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环保政策倒逼的背景下,福安拆船企业通过地方政府引导,行业内部积极行动起来,以“绿色拆解”破解发展中遇到的环保困局,谋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纷纷走上转型升级的道路。

政策倒逼

福安赛岐、甘棠一带的拆船业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是伴随着造船业的发展孕育而生的,多年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人从业的地方支柱性产业。由于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几十年来处于粗放发展的状态,环保上“未批先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紧箍咒”。

“尽管很多企业意识到环保上过不了关,未来发展肯定不行,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企业短视利益导向、观望心态等等导致转型迫在眉睫却又一拖再拖。”福建省港和船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发直言不讳地说道。

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拆解行业的贯彻落实,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及最新环保“两高”司法解释,让企业“拖字诀”开始失效。2016年1月,一场环保督察风暴开始刮起,省、市环保部门开展“清水蓝天”行动,在福安查处了众多拆船企业的环保违法行为,其中骏发、宏星、港和等企业还被追责。2016年9月,省委、省政府对我市开展环保督察,福安拆船企业的污染问题被重点通报。

新环保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市环保局工作人员说:“环保部门考虑到新环保法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而在此存在较多未批先建并投产的项目,根据国家部署,我省决定用两年时间进行清理整顿,对选址布局、规划布局、环境承载力符合红线条件、满足必要条件,通过工程整改、配套污染处理设施建设,能做到达标排放的企业,向环保部门申请建成环保违规项目备案,通过备案后,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正常管理。”

“机会难得,只有取得‘生态门票’,才有发展的可能。”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秘书长林瑞金说。

政府引导

政策倒逼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拆船业的转型升级涉及到赛岐、甘棠一带很多产业工人的生计问题,福安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引导船企开展整改,通过备案。

福安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组织环保、经信、安监局、有关乡镇及船舶协会对辖区内船舶企业开展拆船污染和环保违规项目整治,并组织四个督察组,多次深入企业一线,对重点、难点区域的生产车间、仓库、岸线等位置的污染物处理情况进行认真督查。

督察组还对环保违规船企进行每周2次以上现场检查,告知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及时委托办理违规备案、环保验收、停产承诺等手续,督促企业加快推进整改工作,要求限时完成整改。每周四各船舶企业负责人要签署本企业的污染整治进展情况报告,分别报送属地乡镇,福安市经信局。

为进一步强化船舶企业环保安全管理,规范发展船舶行业,促进产业绿色升级,环保部门还协助福安市船舶行业协会邀请厦门集美大学轮机学院等专家,组织举办安全与环保业务培训班,“白马”“福宁”“环澳”“恒兴”等22家船舶企业69名安全环保管理员参加了培训。

此外,行业协会还组织中国拆船协会专家与赛江拆解、港和、申银、丛贸拆船、易和等7家船舶拆解企业对接交流,对企业提出的进口船、运输船、渔船拆解工艺标准统一等问题,予以技术指导,规范拆船工艺。技术上加快推进《赛江船舶循环示范区规划》,规范了企业拆解现场管理。

企业行动

“规范发展拆船业,是消除废船自身环保隐患、实现拆解废船资源循环利用、缓解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船舶业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福安拆船业有历史,更有地域优势、产业基础。”林瑞金说。据全国拆船业协会统计,仅2012年至2016年,福安全行业船舶拆解业产值超过30亿元,拆解总量近80万吨,福安拆解业最高峰达到全国20%之多。

意识到环保问题严重性的企业,纷纷行动起来进行整改。作为拆船重点企业的福建省建力造船有限公司先后投入350多万元改造环保设施。“我们聘请专家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委托专业环保单位编制环保备案申报材料,还完成了20000多平方米的船台、焊接平台、堆料场等水泥硬化。同时还配备了气体、粉尘、噪音、初级雨水处理和油水废水收集综合处理系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组织施工,达标排放。”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福建省港和船务有限公司同样也投入了400多万元用于环保整改。“场地硬化、管道铺设、围堰、污水处理等已经到位,确保污水不入江、不渗土。今年刚好碰到航运业复苏,整改完全到位后我们就可以安心干了。”王振发说。目前已有7家企业环保通过验收;恒兴、信昌、港和、恒生、金湖等5家企业通过环保违规项目备案。

虽然福安的拆船业以实际行动谋求逆袭之路,但依然任重而道远。市环保局专家表示:“有些企业虽然通过了环保违规项目备案,涉及其他部门红线条件的,依然存在关停的风险,不等于正规意义上的环评。希望通过此次转型的企业,能和政府部门一道群策群力,从用地、区域规划符合性、建设点位等多角度的严格要求,实现生态转型。”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