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F:航运业仍偏离2030绿燃料占比目标
海事服务网CNSS消息,最新发布的《航运业2030突破性进展》报告指出,航运业或将无法按时实现其气候目标——即到2030年,国际航运所用能源中至少5%至10%须来自可扩展的零排放来源。

该报告由全球海事论坛(GMF)联合伦敦大学学院能源研究所、“奔向零碳联盟”及“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共同发布,为第四份年度评估。尽管行业在实现2030目标方面取得部分进展,但报告综合五项关键驱动因素指出,航运业的绿色转型突破点仍面临延迟风险。
目前,国际海事组织(IMO)净零框架中多项关键细节——包括激励企业率先采用可扩展零排放燃料(SZEF)的政策措施——将于下月开启新一轮谈判,为2027年框架生效做准备。谈判进展及行业的响应效率,将直接决定航运业能否在2030年前将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燃料占比提升至5%-10%。
全球海事论坛脱碳总监Jesse Fahnestock表示:“IMO净零框架是多边外交的重要成果,但当前行业仍未展现出足够的转型动能。若IMO能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优先支持规模化零排放燃料的先行者,将显著促进供应、需求与资金三端协同,推动2030目标达成。”
主要进展包括:
技术方面总体符合预期:甲醇和氨动力推进技术进展显著,甲醇发动机已进入商用阶段,氨发动机也处于最终测试期;
甲醇动力船舶在初步应用阶段遇到一些适应性问题,但目前并未发现无法解决的技术瓶颈;
随着2030年临近,实现5%-10%目标所需的高强度发动机生产、新船建造及改装能力仍存较大不确定性。

报告重点介绍了五个跟踪指标,报告认为该行业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以及为 2030 年设定了哪些目标 图源:GMF
可扩展零排放燃料(SZEF)供应状况(通过绿氢实际/规划产量及全球加注潜力评估):
多国提出的绿氢目标不断上调,但实施可行性存疑,成本降低仍面临不确定性;
甲醇加注基础设施正在快速扩展,氨加注也初步呈现发展态势;
多个符合SZEF标准的甲醇和氨项目已达成最终投资决定(FID),但同时也有部分项目被取消;
预测表明,到2030年SZEF供应可达0.8艾焦(EJ),超过实现5%目标所必需的0.6艾焦。
伦敦大学学院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Domagoj Baresic博士强调:“今年报告反映出的一个显著趋势是,多地正在积极推进燃料供应计划和试点项目,这说明技术已逐渐成熟,不再是核心制约。然而需求信号和资金支持仍未同步跟上。如果这些关键要素不能协同发展,2030转折目标将难以实现,甚至已规划的供应项目也可能停滞。这充分表明,航运脱碳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能仅仅视作燃料替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