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沐浴时代春风 向高质量发展勇毅前行

7月份,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连港”)杂货业务迎来新一轮作业高峰。全月,大连港散杂货公司实现吞吐量近160万吨,达到该码头货物吞吐量历史同期最高值。散杂货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介绍说:“大连地区7月份虽然迎来了罕见的连续高温天气,但港口生产作业并未受到影响,杂货码头的大米、煤炭、钢材等散货作业量较历史同期增幅明显,成为炎炎夏日里大连港的一大生产亮点。”这一成绩的取得,正是大连港多年来不断创新求变谋发展的结果。

在深化改革、持续开放的40年间,大连港完成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三级跳”,实现了新老港区的布局发展,相继建成集装箱、汽车、矿石、原油等专业化大型化深水码头,港口吞吐量从千万吨级迈入亿吨级。

党的十八大以后,大连港更是加速发展:硬件实力持续升级、临港产业快步发展、货物吞吐量超4亿吨、集装箱量破千万、国际邮轮中心拔地而起、保税混矿业务迅猛增长……改革开放的40年,这座“中国北方走向世界最近的港口”沐浴着时代春风,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1、改革:激发港口发展动力

在大连港老职工的记忆里,197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滴水成冰的季节,海风刺骨,我们心里却暖乎乎的,就好像暖春来临一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大连港在这个寒冬里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企业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生产上来、提升港口通过能力、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改革的大幕徐徐开启。“那时,全港上下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改革,改革也激发了港口发展的动力。”一名老码头动情地回忆道。

1982年1月1日,作为全国沿海港口中唯一一家实行政企分开试点的港口,大连港将政企合一的大连港务管理局分成两个性质不同的独立单位。四年之后,从1986年1月1日起,大连港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此次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虽然扩大了港口的自主权,但包括管理权、计划权、物资采购权、劳动工资权等在内的一切权利仍未下放给企业。同时,一些影响港口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改革中并没有得到解决。

2001年,《关于深化中央直属和双重领导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交通部决定将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的港口全部下放地方管理。2003年4月7日,大连市委、市政府公布了大连港下放地方后政企分开的改革方案,即成立大连市港口管理局和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

按照这一方案,原先政企合一的大连港务局实行政企分开,港务局所承担的港口行政管理职能划归大连市港口管理局。大连港的企业部分本着港口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投资多元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原则,组建大连港集团有限公司,大连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据统计,2003年前,大连港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速一直在8%左右徘徊,而组建集团之后,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从2003年的不足9000万吨到2009年的突破2亿吨,年均增速15.2%,集装箱吞吐量从167万TEU增长到445万TEU,年均增速18.2%,不仅高于同期全国港口平均水平,也使得大连港全港货物吞吐量成功跻身世界港口前20名之列。

2017年,大连港更是完成货物吞吐量4.5亿吨,列全国第七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70.7万TEU,居全国第八位。在经久不息的改革的浪潮中,大连港的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质量效益港、商务便利港、物流枢纽港、绿色低碳港、平安和谐港建设稳步推进,辽宁港口的“龙头”作用愈加凸显。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