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露头角

走上国际新舞台

成功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码头“两深工程”,厦门港正式驶入了发展“高速路”

特区精神是什么?有人说,它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是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无论哪种精神,你总能在厦门港的发展中找到经典案例。

1998年,结合国务院政策,以尽快推进港口的市场化运作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在厦门港展开。当年,厦门港在全国沿海港口率先实行“政企分开”,成立厦门市港务管理局和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这使港口发展有了“舵手”,也有了“大船”。

厦门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后,现代企业制度快速建立,并积极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进一步壮大:2004年完成资产置换迈入国内证券资本市场;2006年剥离部分非主营业务及相关资产,厦门港务集团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获批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同期,港口建设和经营,也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并成为厦门跨岛发展战略的领跑者:2002年1月,海沧港区1号泊位开工建设,将建设标准提升到了10万吨级;2004年,嵩屿码头开建,建设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3个。

这些对标全球一流的码头,为厦门港紧跟时代潮流、抢抓发展机遇创造了条件。航运物流追求“高效、低成本”,船舶大型化、船公司联盟化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巨轮开始下水。此时,一个港口的接待能力,直接决定其是否会被边缘化。厦门港值此关键时期,以全球化视野,成功打造深水航道、深水码头“两深工程”。

大船进港,货量飙升:实现首个年吞吐量100万标箱,厦门港花费了17年(1983年-2000年),而年吞吐量从100万标箱增长至200万标箱,则仅用了3年(2000年-2003年),这意味着厦门港正式驶入了发展“高速路”。

港口跨岛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2005年,海沧海润码头成立,这个码头主要接待当时最大的集装箱船舶,对操作效率和安全要求极高。为了打响这第一炮,厦门港务控股集团调集全港30名骨干桥吊司机。如今,海沧城区发展日新月异,用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港口对城市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

海沧港区建设运营后,厦门港的航线数量显着增加。同时,厦门港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也大大增强,已经从支线港、喂给港,变为干线港、枢纽港、国际中转港。从2005年到2008年,厦门港集装箱年吞吐量实现“三级跳”,从300万标箱跃升至500万标箱。

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厦门港功能和发展定位更加明晰;2011年,在迈入“十二五”发展计划的第一年,国务院批复建设厦门国际航运中心,厦门港也成为继上海、大连、天津之后的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在这一阶段,厦门港接待能力逐步满足20万吨级世界最大集装箱船舶进出港。

从2009年到2013年,虽然全球航运经济持续低迷,但厦门港集装箱业务继续实现“大跨步”:2011年突破600万标箱、2012年突破700万标箱、2013年突破800万标箱……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