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船用柴油机为代表的核心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船舶工业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我国如何在“十二五” 期间对此有所突破?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金东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应首先解决二次研发能力和二次配套能力不足这两个问题,以点带面,推动整个船用柴油机产业不断做强。

  强化创新,提升二次研发能力

  与日、韩船机企业一样,我国船机生产企业也是依赖两大品牌商的许可证生产技术,但是,日、韩企业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能力远高于我国企业。我国船机企业更多是机械地照图生产,二次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金东寒说:“不久前各国船机企业在韩国召开了一次会议,日、韩参加的企业数量虽然只是个位数,但是发表了很多介绍其技术进步的论文,我国船机企业代表有20多家,但是相关技术文章仅有一篇,且缺乏实质性创新内容。与日、韩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缺乏系统的研发部门,更像一个车间,而不是工厂。”因此,我国船用柴油机产业急需培育二次研发能力,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发展空间。金东寒认为,当前船用柴油机的二次创新有很多工作可做,例如,在船用柴油机销售许可证制度生产模式下,我国船机企业一般是按照德国等标准材料体系或者按照德国的加工设备、工艺选用发动机材料,这些材料在国外生产批量很大、性能稳定、价格便宜,但是,在中国却只能小批量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如果我国船机企业具有很强的二次研发能力,能按照中国材料体系中的同性能材料进行改进设计,则可以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供货时间,提高柴油机整体质量,优化其性能。

  那么,如何提升我国柴油机企业二次研发能力?金东寒认为,一方面,企业领导要增强创新意识,制定一个长远的战略规划,建立由企业领导核心直接领导的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人才队伍,使创新理念落地;另一方面,企业科技创新需要持之以恒,长期投入才能看到成果,船界过于注重短期效益、严重忽视科技创新投入的现象亟须改变。

  整合重组,强化二次配套能力

  据金东寒介绍,与造船总装模式类似,发动机制造模式目前已经转变为总装式制造,船机的零部件已基本被转移到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二次配套企业进行生产。国外在开发一种新型发动机时分工很明确,发动机制造公司提出想法,然后找来活塞、轴瓦等零部件供应商,向他们提出具体设计要求,最后批量回购总装。这种模式有助于船机二次配套企业形成规模化、批量化、专业化生产,从而大大提升船机零部件的质量和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目前,韩国之所以能够大肆推行船机低价倾销策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国内完善的船机产业链和强大的零部件配套能力。

  相比而言,我国船用柴油机产业受过去计划经济“大而全”思路的影响,专业化分工体系长期缺失,结果造成二次配套创新实力和零部件专业化生产能力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无法保证产品的稳定性,这也是直接导致“中国制造”无法给人高质量印象的主要原因。

  为了尽快提升我国船机二次配套供应商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金东寒建议,应该在“十二五”期间尽快进行一轮整合重组,结束零部件供应商“小而散”的局面,特别是当船机企业面临兼并重组时,政府不应该违反市场规律盲目出手相救,而应顺势予以引导,促使有效资源向供货能力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流动。

参与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